光阴如梭,转眼间就到了5月份,也迎来了五月的第一个节日——劳动节。今年让大伙欣慰的是,日历上连着五天的“休”。

这样一个不分阶层,全民性的法定节日,快赶上“十一”七天长假了,由此也可想象我们这些劳动人民内心的喜悦。

毕竟对很多工作来说,能有这样一个连着五天的小长假真的是非常满足了。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1)

那么,“五一”劳动节到底源于何处呢?我们先来普及一下。

我们国家的劳动节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上海等地的工人运动,由一些先进人士发起,逐渐在其他地方流行起来。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一”便被定为劳动节,成为一个法定节日。

“劳动节”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但是每个国家的日期也有所不同。在这一天,每个国家都会以不同形式的活动进行庆祝,或者对有突出贡献的各行各业劳动者进行表彰。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2)

劳动节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付出的努力,体现着劳动人民顽强拼搏、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也被广大劳动者所重视。

提到劳动,我们脑海中最先出现的便是农民群体了,我们国家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和农民都备受关注,而农民的地位也在国家好政策之下,逐步提升。

但是,在古代时候,农民是天下干活最多,最辛苦的,可是也是被欺压最狠的。这些现象在很多古诗中都有体现。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3)

古诗中所反映的劳动场景

最有名的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启蒙诗《悯农二首》。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首诗,更是将农民的辛苦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白居易的《观刈麦》,也被选入了初中课本之中。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4)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5)

对于农家人来讲,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尤其到了五月,家家都更加忙碌。一阵南风吹来,一夜之间田地间的小麦就已经成熟变黄了。

家里的妇人们用竹篮盛着饭菜,家里的孩子们跟在后面手中拿着水壶,一起给田间收割小麦的男人们送去。

脚底被炙烤得发烫的土地蒸烫着,背对着炎热的阳光,卖力地劳作着却不知疲倦,只为了珍惜这夏日天长。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6)

忽然,看到远处有一位贫苦的妇人,怀中抱着幼小的儿子,站在收割麦子的男人身旁,右手一边捡着被收割者遗漏的麦穗,一边往左臂的破筐中放。

走上前去一问究竟,听到的人便情不自禁地感到无比悲伤。自家的田产都因为繁重的赋税而被卖光了,只好在这里捡一些麦穗来填充一家人的肚子。

听到这里,我不仅自责而愧疚,我何德何能,从来没有从事过农桑之事,未曾种过一粟,却每月拿着俸禄,每一年还能有一些结余,想到这里,从心里而生出许多愧疚,整日整夜不能忘怀。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7)

这一首《观刈麦》中,白居易用直白通俗的语言描述了三个场景——妇姑童稚送饭菜,丁壮南岗收小麦,贫苦妇人捡遗穗。

通过三个场景,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以及对这种高强度的劳作却交不起繁重赋税现象的感叹,不仅让人想到宋代张俞《蚕妇》中的诗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尤其是贫穷的妇人所代表的的农民身份与自己所代表的的官宦身份形成对比,传递出的不仅仅是白居易对农民生活的同情,还有对当时制度的讽刺。

农家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辛辛苦苦一整年,最丰硕的成果都拿来给了别人,而把最后剩下的最糟糕的留给自家。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8)

只有真真正正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北方“收麦”这项农活再熟悉不过了,从播种到一遍遍除草,到最热的时候拿着镰刀一把把收割,晒在大场地里,等到晒干了再用拖拉机带着沉甸甸的辘轳脱粒。

然后把粒子晾晒在房顶,大中午,一两个小时就得翻晒一次,如果遇上突然而来的大暴雨那就惨了,一个村子就如同抢险现场,全家总动员,急急忙忙把摊开的麦粒又全成堆,等雨过再摊开……

直到等到全部晒干,再用风扇去糠,用簸箕去灰,如果能卖上个好价钱倒好,也有卖不上价的年份,能拿回化肥的本就不错了。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9)

如今,以前落后的方式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机械化播种和收割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在外地上学直到参加工作,已经好多年再不曾参与过这农家的收割,但每一次和城市的孩子们读起这些诗句,当年的艰难情境依然历历在目。

现在的孩子也许永远不会懂,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和记忆。

描写古代小孩生活的诗(这首诗选入初中课本)(10)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五一”最该致敬的,便是这些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付出的各行各业劳动者们,你们辛苦了!

(本文完)

如果诗妹的文字也触动了你,请在下方帮诗妹点个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