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王阳明心外无物)(1)

​王阳明直承陆九渊的“心本”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我的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比如王阳明《传习录》讲道:

爱问:“至善只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上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王阳明心外无物)(2)

这里是有一些问题的,其弟子徐爱此处问的是道德之理,事父事君等有一定交互性的,是涉及主体自身的,甚至主要是由主体决定的,比如好心办了坏事从道德上讲也是没什么过错的。

道德问题一定是离不了主体的,也没有普遍的道德之理,比如过去的节烈之妇备受道德崇敬,但今日却又不认同过于“节烈”的行为。道德之理不能从普遍事物上求,不能从对象上求,道德之理从内心求,从良知求当然是容易讲通的,但自然之物的理则不易讲通了。

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王阳明心外无物)(3)

如果徐爱问何时花开花落,显然不接触自然之物,仅从心上求是不行的,而这些物之理正是科学真理。当然,也许在心学看来这些物上的理相对于心性之理是低层次的,但正是科学真理使西方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使我们与中世纪的人好像生活于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也许是心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重了心,自然就轻了物。

引入王阳明的另一段著名公案,王对自然之物之理也是有所思的,即面对自然之物时的说法。

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王阳明心外无物)(4)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面对山中之花,王阳明并未像朱熹一样去格“物之理”,而是强调花之意义由人之观察而呈现,他所说的是对的,也是很深刻的,佛学唯识论讲万法唯心,大体也是此理。

唯物主义者从存在论角度看王阳明“心外无物”,认为心外怎可无物?大干世界因你的心的关闭就不存在了吗?这样分析,阳明先生岂不是个傻瓜,常识都不明白?

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王阳明心外无物)(5)

阳明先生此处是从人生意义、人生超越、人格昂立的角度看精神的问题。比如当你爱一个女人的时候,你能不明白大干世界有更多很美很好的女人吗?只不过那些女人因你爱的用心唯一而失去了对你的意义!万物皆如此,意义只有对人讲才有效,只有你心想到它,它才彰显出对你自身生命的文化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