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股市三大股指9日开盘出现暴跌,随后跌幅达到7%,触发熔断机制。」相信很多人都听说了这个消息,但对有些人也只是听说而已,因为财经小白们根本不知道「熔断机制」是什么,这个机制的意义何在。所以,小编今天做了一篇科普贴,讲讲这个「熔断机制」的来龙去脉。
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具体来说,是对某一合约在达到涨跌停板之前,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合约买卖报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
国外交易所中采取的熔断机制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熔即断」与「熔而不断」;前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交易暂停,后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买卖申报在熔断价格区间内继续撮合成交。国际上采用的比较多的是「熔即断」的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曾在1982年对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实行过日交易价格为3%的价格限制。但这一规定在1983年被废除,直到1987年出现了股灾,才使人们重新考虑实施价格限制制度。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爆发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天之内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由于没有熔断机制和涨跌幅限制,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这一天也被美国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
1988年10月19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熔断机制。根据美国的相关规定,当标普指数在短时间内下跌幅度达到7%时,美国所有证券市场交易均将暂停15分钟。
2015年6月份,中国股市出现了一次「股灾」,股市仅用了两个月从5178点一路下跌至2850点,下跌幅度近达45%。为了抑制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羊群效应,抑制追涨杀跌,防止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国证监会曾出台熔断机制,但仅仅使用了几天就被叫停。
除美国外,也有其他国家使用熔断机制,如法国、日本、韩国等。在新加坡,潜在交易价格高于参考价格(该交易至少5分钟之前的最后成交价)的10%时,则触发5分钟的「冷静期」。在该期间内,证券仅允许在±10%范围内交易,5分钟后交易恢复正常,并重新计算新的参考价格(该规定适用于约占新交所80%交易量的证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