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解裁手法之真诀
上论八手,不过为入门者略言及之。其实,敌手之可以裁可以解者,定属门外汉,若名手内家,其手法变化无方,瞬息即异,岂有易于解裁乎?对手相逢,力敌矣,则观变化;变化同矣,则观捷速;捷速同矣,则观机巧;机巧同矣,则观平日得力专工之深浅与造诣之精粗。而优劣胜负判焉。倘系智均力敌,则两雄一举手即知,不致妄相水火也。
或问曰:然则如先生言,解裁手法可以不必学矣。曰:此道有虚实常变之别,明乎此而后可以言解裁。何则?如既名为解裁,必须敌出实手,而后可以解之裁之,虚则不能解与裁也。故可解可裁者,法之常;随机生巧者,法之变。常则有迹可寻,变则神明莫测。倘系外家,出手即露四相,此等敌手,凡入门半年者,即裁之解之,而有余矣。四相维何?即:
(一)挥拳高举,辟头而下 拳即高举,则腋下必空。其病一;
(二)或长拳冲入,手臂伸直无余,且拳之收入迟缓停滞 手直则钝,不伤则折,其病二;
(三)既无马步蹖法,长身直立,如僵立之碑 直立则后虚,一动即跌,其病三;
(四)怒气腾涨,进退甚猛,血气上升,手足无主 怒则心昏,自动不知,何能胜人?其病四。
既现四相,可以不言而知为外家,此等出手,挑之,斫之,拦之,切之,或随意封逼之,随意任行,毫无碍事,盖以此等人,手既高举直出,全身之空虚甚多,自由解裁,可以左右逢源,此尚为学之未精者言之也。倘系老手名家,则视此如玩弄小儿,又何裁解之足云。盖裁解手法,乃斯道之浅,而非斯道之深者也。至于名家相遇,则出手无隙之可乘,手本虚也,不拒则实;手本实也,按之则虚;观其进也而实退,势若缓也而实捷,声东击西,欲虚反实,矫若神龙之游空,猛如虎兕之出柙,此所谓棋逢对手,争胜负于毫末之微,乘机势于黍米疏密之际,又岂一挑一拨,半封半逼之手法所能解裁见功乎?吾故谓解裁非此道之精者此也。
虽然解裁亦有一定之方法,又不能不为初学者道也。兹示之如下:
(一)高来则挑托
(二)平来则拦格
(三)低来则斫切
(四)势猛则乘其势以猛还之
凡来势猛,必上部重而下部轻,先避其势,后乘其虚,取侧势而击之,无不应手而倒,所谓以猛还猛,是在精熟家之妙用耳。
(五)力强则借其力而顺制之
借力之法,亦与此同,术家所谓“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即此意也。
(六)敌力胜于我,则取侧锋以入
敌力强若踏洪门以进,则易于被敌制,而不能进退取机与变化。
(七)敌力弱于我则踏洪门而进
术家通称正入为踏洪门。吾宗则名为上中宫。
(八)动手欲防敌人足,须注意其肩窝
大凡用长腿飞击时,其肩窝必先耸起,此定式也。
(九)有时偶尔不备,被敌从后突忽围抱,可急下半马,先以头向后撞击敌人之面鼻。因抱时彼此之头部,正对准也。倘一击不中,再乘势以足向后提去,以取敌人之下阴部,无不松懈者。倘二击再不中,则吞气一口,鼓力周身,猛起肘拐,以冲击敌人之胸肋腹部等处,则敌虽勇亦难支架不退也。此为初学之解裁手法。若系名家,精听声术者,虽在暗夜中,尚能有以自卫,不易轻为他人制,即被制,亦应变有方,使敌自毙。盖以用手暗中趁不备而围抱人者,乃痴愚者之所为,其解裁非甚难也。
(十)凡与人搏,切不可用手沾实敌人之手与物。盖不实则虚,虚则易于变化。此初学步者不可不知之术,若于吾宗拳术精习有得,则阴阳虚实,神变无穷,此等解裁法,真卑卑不足道也。
以上十法,均通行之解裁术,惟有两大端,须精心求之者。
一者为求名家巨子之确有宗法者,悉心而学之,先练其常,后精其变,气力交修,手足双练,不安小就,苦求大成,则纯技专术自能强身济世。此等解裁,一点即通矣。
二者须自己有所悟入,始能受用。人之手足,同具于天,此往彼来,举动无甚悬殊,习之既久,始能随机生巧,在学者勿骛驰虚泛,皈依精到。凡一切有形之手术,皆成筌蹄之末技耳。
昔澄远禅师为吾宗技法之神手,能于百步之内,令敌倾跌,莫能起立,人以为神功所致。师自言:此由平日精修纯练得来,及到功夫圆满,则神乎?非神乎?自己亦莫测其妙。盖以三十年练一印掌,初悬薄板于壁,朝夕午频频运掌心印击之,久则去板,置有声之物,(如鼓锣等物是也)于夹壁中,习之如前,久则掌力印处,物为之应而有声。如是由近而远,十年则寻丈内外,人亦觉痛苦,则气功神矣。迨至勤修再二十年,虽百步内外,人亦立足不住,似不谓之神而不得,然其实则平日精修积累而来。吾释神通广大,无量无边,区区末技,又何神之足云!特患世人不勤苦精恒以求之耳!吾实不敢以神功欺后人,效江湖游技之徒所为也。兹将禅师偈言记之如下:
功夫深处莫可言,可言之术皆筌[quán]蹄,能于生死参解脱,佛法广大正无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