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曾经这样形容竞争:“商场如战场,战场就一定会有战争。只要双方遵守基本的人道主义,在公平、合法、有利于消费者的情况下,竞争越激烈一定越好。既有利于我们自己,有利于行业,也有利于消费者。”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竞争范围更广,需要的粮草弹药更多,而竞争的结果也越来越凸显“赢家通吃”、“一家独大”效应。从群雄逐鹿,到三国杀,再到赢家通吃,于是就有了互联网的段子,“第一做霸主,第二被并购,第三上新三板。”为了保持绝对的赢家地位,许多体量相似、在竞争力上几乎不分伯仲的企业,最终选择了合并。

2015年是互联网企业从相杀到相爱的合并元年:2月14日,滴滴、快的宣布战略合并;4月15日,58同城、赶集网宣布合并;10月8日,美团网、大众点评网正式宣布合并;10月26日,携程网、去哪儿网宣布合并。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分析(实现D轮合的大众点评和美团)(1)

有人美其名曰“D轮合”,指的是,“同一领域内两家跑得最快、斗得最狠的创业型公司,彼此都达到或超过第四轮融资时,最容易由恨生爱,发生合并。”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时,美团网成立5年,经过4轮融资,融资总额达10.7亿美元,大众点评网成立10年,先后经过6轮融资,融资总额为14.15亿美元;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时,58同城已上市,赶集网融资5轮,融资额为4亿美元;滴滴、快的合并前,滴滴获4轮投资,公布总金额超过8亿美元,快的所公布的融资金额与滴滴不相上下。

打了多年价格战的刘强东对此感触很深,“传统商务的消费者转换的成本较高,如果你不在离自己家最近的店买东西,跑到更远的店买东西,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较高的交通成本。而网上用户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一件事情做不好,大量的用户就跑到别的品牌那儿去了。”

2010年,千团大战拉开帷幕。从事团购行业的公司层出不穷。在2011年、2012年达到高峰,最多时团800上有5600多家团购网站,近乎疯狂的“战争”使得很多企业速生速死,线上补贴、线下商家发展,烧钱拼市场,恶性竞争不断。资本总有烧光的一天,2013年、2014年,战局接近尾声,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倒在血泊中,剩者寥寥无几。

大众点评网的联合创始人龙伟回忆起来依然心有余悸:“一路走过来好多好多竞争对手,然后就看到一批批地倒下,过去成为历史,还好我们还在。”

大众点评网于2003年成立,回想风雨十几年,公司规模逐渐变大,员工从几个人增加到几万人,龙伟坦言对这一过程带来的创业兴奋感记忆犹新。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分析(实现D轮合的大众点评和美团)(2)

“虽然我们从2003年到2010年,7年的时间,只在全球6个城市设置了分支机构,但是我们并不慢。10年之前,我们做得更多的是线上的展示和优惠,不需要落地到当地去开公司。10年之后才需要去建分公司、建团队。业务不同,需要的经营模式不同。”

美团网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在O2O领域砸了40亿元,但消费者与企业还是一盘散沙,竞争对手一个七折的优惠就能把你八折的优惠打得一败涂地。单纯的补贴大战,只能造成消费者“聚也匆匆,散也匆匆”的游移不定。

尽管竞争企业之间打得不可开交,但投资他们的资本往往讲究的是双管齐下、和气生财。例如老虎基金等是58同城与赶集网的共同投资人,红杉资本是跟投美团网与大众点评网最久的投资人,他们“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打法”也为企业在谈判桌上握手言和埋下了伏笔。

2015年10月8日,分别属于行业内老大和老二的美团网、大众点评网宣布合并,合并后两者的整体团购市场份额超过了85%,人员架构不变,双方在优势上进行互补和战略协同,共同推动行业升级。

龙伟总结,两家联姻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双方的用户群重叠度很低,点评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美团网的用户重点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合并后的“新美大”,用户范围覆盖到全国,甚至海外。合并产生的协同效应,可以使企业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务品质、拓展更多新的垂直领域方面。

从资本和市场的角度看,这是一次双赢,不仅可以少烧钱,也可以瞬间增加自己的力量来对抗其他的竞争对手。

当这个行业里面出现了头部企业发生并购的情况,说明这个行业已经进入到后期了。头部的几个企业无论是烧钱还是营销,已经把整个市场的可能性红利吃完,这个时候他们需要通过资本并购的方式来控制市场,然后抬高价格,获得利润。此时这个行业进入到产业转折点。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分析(实现D轮合的大众点评和美团)(3)

合并后的美团,结束了价格战,摆脱了常年的亏损,此前,美团点评发布2019财年第四季度财报,营业收入281.58亿元,同比上涨42.2%,净利润 46.57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