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是谁(元芳的原型是子龙)(1)

配图/朱逸涵(7岁)

一句“元芳,你怎么看”,让多年前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的狄公侍卫李元芳一直火到现在。依我看,李元芳这个虚构的人物,他的原型应该是三国时的赵云。

李元芳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一、人长得帅,武艺高强。这一点早就是赵云的标志了。《三国志·蜀书·赵云传》里说:“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至于武艺,正史、演义里赵云都是公认的常胜将军。赵云最得意的几次工作表现,全都是危机处理:刘备兵败长坂坡时,“弃妻子南走”。是赵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刘备进兵西川后,孙权偷偷派人开船去接孙夫人,“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又是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这就是著名的“截江夺阿斗”;定军山之战后,黄忠被曹军追击。又是赵云单骑入营,大开寨门,偃旗息鼓,让狡诈的曹操“疑云有伏兵,引去”。这时赵云命弓箭手追上去猛射曹军,加上擂鼓震天,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次日刘备来视察战场,大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汉水之战,赵云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贡献了两个成语:偃旗息鼓、一身是胆。

二、恪尽职守,且有思想。元芳和《包青天》里的展昭展护卫工作性质一样,但每每包大人叫“展护卫何在?”,展昭只会说“在!大人有何吩咐?”而元芳遇事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以至于狄公在分析案情时总要问:“元芳,你怎么看?”

《三国演义》里关、张、赵、马、黄名列“五虎上将”,正史却没有这一说法。《三国志·蜀书》第六传是《关张马黄赵传》,赵云排在最后,而且实际职位上赵云也明显低于前面四人。刘备称汉中王时,封关羽前将军、假节(假以符节,是指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封张飞右将军、假节,封马超左将军、假节,封黄忠后将军,显然这几位都是独挡一面的部门经理。而给赵云一个翊军将军――从“翊军将军”这个杂号将军的称号不难看出,赵云只是刘备司令部的侍卫长,而且官阶明显低于关张马黄。我们看一下赵云以往的官职:牙门将军、中护军、镇军将军,多是护卫中军的任务,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赵云才被封为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得以独立领兵。

一方面,我们看到刘备董事长在关键时刻倚重赵云,另一方面,赵云又屡屡被困在董事长办公室得不到升迁、不能施展才华。为什么?赵云不是一般头脑简单的武将,而是颇有思想、不盲从的精英,遇事总是仗义执言。刘备打下益州时,想给诸将分赐田地。赵云认为现在还不是庆功封赏的时候,劝道:“须天下都定,各反(返)桑梓,归耕本土,有其宜耳。”这话既是大义,又是替领导省钱。刘备自然高兴,“即从之”。

到后来孙权偷袭荆州,气头上的刘备欲发倾国之兵报仇。诸葛亮在内的满朝文武都不敢说话,只有赵云直言:“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随即进谏:“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这一次,赵云犯了和诸葛亮一样的错误――他们的职业理想都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他们的老板刘备却只是口头上的“兴复汉室”,心里更多打的是自己做皇帝的小算盘。赵云的几句话自然让刘备很不爽。于是刘备径自带着主要的将军东征孙吴,而把赵云留在了江州。

作为资深政客,刘备深谙权谋之道。从对关、张以兄弟相称,到重用老兵黄忠,再到狂推官二代马超,他极会邀买人心。而对诸葛亮的先热后冷,以及用庞统、法正来稀释诸葛亮权力的作法,更显出他娴熟的官场之道。至于赵云这样一个当初和他“同床眠卧”的元老,他更多的还是看作俯首帖耳的家奴,而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帮手。所以,对于赵云、对于诸葛亮,刘备总是有保留的使用。

受重用也好,遭冷遇也罢,中国好员工赵云总是一如既往地尽心做事。这也是他最令人称道之处。刘备兵败秭归,赵云闻讯不计前嫌,立即“进兵至永安”救援,“吴军已退”。后来诸葛亮兵败街亭,赵云一人断后,确保“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赵云的部队还有多余的军资,诸葛亮想分赐给立了功的这部分将士,赵云又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建议把这些物件全部入库,“须十月为冬赐”。诸葛亮“大善之”。

元芳也好,子龙也罢,其实领导者都希望身边少一些俯首帖耳的奴才,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帮手。元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领导得有识人用人的慧眼。遇事不要独断专行,而是多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元芳给出了主意,你还要能听得进去,消化得了。否则,元芳迟早会变成没有想法、只会奉命抓人的展护卫式的奴才。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领导也可能会重倒刘备兵败白帝城的覆辙。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曾有人做过调查,大众最喜爱的三国人物里,第一是诸葛亮,第二就是赵云。人们喜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也喜欢赵云的有才有德、宠辱不惊。尽管赵云生前职位不高,但死后被追谥顺平侯。按照古代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或许顺平二字正是历史对他一生最公允的评价。

本公号作品均为微信公号:旁听历史(ptls_zsy)原创,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