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少年沉迷手机和网络游戏,几乎成为了当下家庭的通病。
不管学习好坏的孩子,都经常抱着手机不撒手,严重的甚至废寝忘食,为了玩手机和家人争吵。
游戏到底具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可以让每一个接触到它的孩子变得如此“魔障”?
01.
首先,想要分析手机和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我们要先了解一个问题,不管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生活中最大的困扰?
答案是关系。
关系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放到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来看,他们在这个阶段,需要处理很多对关系:
对外在学校里,他们需要处理和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在家需要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对内他们则需要处理好和不断成长的自己的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的关系是最复杂的,而在这个开始追求独立的阶段,他们会更倾向于自己处理问题。
人际关系原本就是繁杂的,孩子们还想要在不成熟的阶段学着如何去解决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
这是他们成长中的必经之路,却也势必会带来一些压力。
而家长对于孩子在这方面受到的压力往往一无所知。
他们只看到了孩子上下波动的成绩和时好时坏的学习状态,而学习成绩在他们眼里又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次没考好,一次六十分,代表的不是一次月考,一个阶段。
在父母的教育和描述中,这是学习态度的垮塌,是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人生失败的预兆。
在老师的批评中,这是不思进取的表现,是投机取巧不知道用功的后果,是堕落的佐证。
而同学之间,也会因为你一次成绩的变化转变对你的评价和和你交流时的态度。
成绩在此刻被赋予了太多太多超出本身的意义,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评价附着在上面,将问题的严重性放大。
而孩子在其中产生的焦虑,往往不是因为考试成绩本身,而是因为这个成绩带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动。
这种变动对于正在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孩子来简直是雪上加霜。
他们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处理。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逃出这个环境,因而很多孩子逃出学习,投向游戏的怀抱,也并不奇怪了,毕竟游戏的世界里不存在这样的压力。
这种焦虑不仅仅让孩子想要逃避外在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如何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孩子因为一次成绩,在外在的社交关系中频频碰壁,这就会让他们降低对自我的评价。
明明只是一次考试的失利与挫败,却成了评判自己好坏的标准,甚至会产生“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的质疑。
而这样的自我认知注定无法转变成学习的动力。
孩子觉得,既然我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想要的价值,又有什么好苦苦坚持的呢?
学习作为一种长期的,自我提升的手段,本身就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行动力,需要内驱力来带动的。
当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的反馈都是非正面的,降低坚持也是非常自然的。
02.
反观以吸引和留存玩家作为最终目的的游戏,其实这些游戏的设计理念反而更值得家长学习和参考。
一个游戏为什么能够吸引到孩子沉迷甚至为之疯狂呢?
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看到多元化的世界,获得层出的新鲜感。
游戏里需要和NPC还有其他玩家交流互动,团队协作,同时又可以频频获得奖励。
即便是一场游戏失败了,你也可以获得经验,也不会有人因为一两次的失败,说你不适合这个游戏。
眼界开放,新鲜感和成就感被满足,同时又获得了正向的社交体验……
游戏几乎在所有孩子需要的角度给予了心理层面轻松快乐的体验。
试问把这样一款理想化的游戏推到深陷焦虑的孩子面前,如何能让孩子拒绝这种诱惑呢?
很多家长会说,如果游戏这么吸引人,那为什么家长不会轻易对游戏上瘾?
首先,作为已经在心理上相对成熟的成年人,我们在应对社交关系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应对机制。
相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成年人也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成年人比青春期的孩子更坚韧,因而感受到的压力就会相对没有那么沉重。
而且成年人拥有更多的纾解压力的方式,比如:旅游,养花,健身,饮茶……
经济自由和相对孩子来说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都为成年人纾解压力提供了更富足的空间。
然而孩子没有足够支撑他们找寻其他爱好和解压方式的时机和条件,手机和网络就是最简易获取的解压方式。
也有家长会说,我也会带着孩子出去休闲,看电影或者旅游,这难道不就是在解压吗,为什么孩子还是会向游戏寻求帮助?
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想要脱离家长的控制,当家长按照以往的习惯带孩子出去吃饭或者娱乐时,往往没有了解过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孩子上学已经很累了,可是家长却想着带孩子去运动;
孩子想看恐怖片,父母却带她看了动画片;
明明只是想和同学出去放松放松,却被家长自作主张地安排了其他事项。
.....
看起来是经历了一场放松,可孩子的需求却并没有被满足,又谈何解压呢?
而另一方面,孩子小时候跟家长出去旅游或者玩耍,回了家往往需要写游记周记。
如果是去参加什么打球之类的课余爱好,也会被家长要求掌握什么技术或者出什么成果。
对孩子而言这并不是一种放松,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学习”。
对孩子来说,一旦父母参与,这些放松就变了味道,不再是一种纾解压力的方式,反而成了新的压力来源。
成绩和社交的世界里产生着源源不断的压力,而父母又在通过各个角度将这种焦虑和压力放大。
孩子只能不断地转移,逃跑,最终逃到游戏的怀抱中。
在这个世界,不仅会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更不需要面对让他痛苦的焦虑和压力,孩子对游戏的痴迷,就在这种时刻建立了起来。
03.
那么,想要转移孩子对游戏的沉迷,自然也是要“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要消除孩子对于关系的焦虑和恐惧。
在面对成绩时,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学习是一个长线的过程,没必要因为一次两次的成绩波动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
成绩和分数,只是一个阶段学习状态的表现,家长不是不能和青春期孩子谈学习,而是要就事论事,针对问题分析。
不要给孩子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是我们在交流过程中时刻需要注意的。
当孩子可以以一个平常心去面对自己的成绩时,就不会畏惧考不好带来的后果,压力和焦虑减少了,孩子就会轻松许多。
另一方面,家长要学会给孩子“空间”。
我们要允许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带孩子去发现和接触更多娱乐,试着培养更多元的兴趣爱好,接触更多的圈层和朋友。
没有爱好娱乐,没有伙伴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对手机的痴迷,因为他们找不到其他的纾解方式。
这种时候比起规劝和要求,给他一个更好的爱好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减少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干预,让孩子能够完全自主地选择和感受这种娱乐带来的乐趣。
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机会,才是我们最应该在青春期给予孩子的支持。
其实现在不仅是孩子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无论大人孩子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
不只是因为沉迷娱乐,更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社交方式,完全断绝孩子和网络,和游戏的链接是不理智,不可取的。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的阶段,我们要用耐心包裹孩子敏感的内里。
用更温和包容的态度,引导孩子的积极变化,但也要有放孩子自由的意识。
就像电视剧《小别离》中说,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走向分离。
这种分离,是为人父母心甘情愿的牺牲,也是托起孩子自由翱翔的翅膀。
默薇老师和妈心理,专注研究青少年青春期厌学逆反问题,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评论或者私信咨询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