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量子物理仅有一些认知,我负责任地说——你的认知一定是错的

很多人对量子力学的认识都来自于科普账号,伴随着神秘的BGM,看到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得出了不可置信的结论。他们告诉你,观察会决定结果,未来会决定过去,这颠覆了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但因为量子力学描述的并不是宏观世界,所以你怀疑微观世界可能就是这样的,就好像我们的生活必须合情合理,新闻里的世界就可以光怪陆离。

但事实上,他们说谎了,你们被骗了~微观的世界并不是这样。

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拆解这些量子力学的谎言,准备好了吗?

Esskeetit !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1)

1807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扬做了一个实验,让一束特定颜色的光,通过有两条缝隙的隔板,大部分的光会被隔板挡住,另外的一小部分会通过这两条缝隙,投在屏幕上。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2)

这时屏幕上会出现这样的干涉条纹。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3)

因为单独一条缝隙出来的光可以投在幕布的任意位置,而两条缝隙的光会因为波峰和波谷相互叠加,抵消或加强,而产生明暗条纹,这证明了光的波属性。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4)

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杰弗里.泰勒又做了一个实验,它用一粒一粒发射光子,当前一个电子到达屏幕之后,再发射下一个光子,屏幕上依然产生了干涉条纹。那么这些独自前行的光子是怎么互相干涉的呢?

一粒光子,要么通过缝隙A,要么通过缝隙B,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屏幕上只有两条亮纹。同一时间通过缝隙的光子只有一个,不存在跟其它光子干涉的可能,除非这粒光子同时通过了两条缝隙,自己跟自己干涉。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5)

1937年c.j.戴维斯和G.p.托马森也通过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也证明了电子同样具有波动性。

一个电子同时通过两条缝隙,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微观世界确实如此,如同费曼所说:电子它不单是波和也不单是粒子,不是你在经典宏观世界看到的任何东西。

它就是这样,接受就行了。

这就是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它证明了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属性,也就是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延伸出了多个变种实验,其中最神秘的就是费曼的双缝干涉实验,谎言就出在这个实验上,我先来描述一下这个实验传说中的样子——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6)

在传统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设置一个探测器,用来观测电子是如果通过双缝的,这时候就会发生一个神奇而又诡异的现象。当发射电子时,关闭探测器,屏幕上就会出现干涉条纹;而如果打开探测器,观测到电子具体通过哪个缝隙,那么最后打在屏幕上的就是两条亮纹。一开始科学家觉得匪夷所思,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结果始终就是这样。

OK,以上就是坊间的大致传闻,你听过这样的说法吗?

如果我说,这个实验从来没有发生过呢,你还觉得神不神奇?

现在我告诉你——这个实验确实存在[奸笑]

听我说完~这个实验的真实描述应该是这样的——

1965年理查德费曼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假设电子通过缝隙之前摆上一个探测仪器来观察电子通过了哪条缝,费曼预测干涉图样将彻底消失。

划重点——思想实验。

这个传说中的实验其实从来都不是真实的,只是一个设想出来的实验。

而这个思想实验要证明的也从来不是什么观察决定结果,而是微观粒子的互补性——微观粒子不能同时展示出两种行为,以粒子来描述过程,结果就必然是粒子的,以波来描述过程,结果就是波的。在同一时刻内,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斥的,不会在同一次测量中出现。

举个宏观世界的不恰当的例子(关于微观粒子的举例本质上都是不恰当的,因为微观的理论无法用宏观概念阐述),你在测视力的时候,得不出一个听力的结果,测听力的时候也得不到视力的结果。这两个测试的描述过程,无论如果不会得到另外的结果。

这个思想实验没办法真实呈现, 很简单,因为我们没办法真实观测一个微观粒子穿过了哪个缝隙。任何一种宏观意义上的观察,都会影响微观粒子。如果一颗光子要被观测到,那就意味着要被观测仪器吸收,那么这颗光子就不会成像在屏幕上了。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7)

不恰当的例子又来了——如果我要用镜子反射太阳光到一面墙上,你非说要看看,那我把光反射到你眼睛里了,墙上的光点就没有了~~(烂)

互补性就是微观粒子的重要基本属性。

而坊间传闻的这个实验,却是体现了传播者对微观粒子另一个基本属性的误解——不确定性。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8)

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不确定原理——我们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4π(∆x * ∆P ≥ h / 4π),这体现 了微观世界粒子的行为特殊性。这里面∆x 是位置的变化量,而∆P是动量的变化量,他们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就意味着当位置变化量越小,动量的变化量就会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刚才我们提到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我们要测量粒子准确的位置就要波长尽量短,波长越短就越呈现非连续化的粒子特性,对被测粒子动量干扰就越大,而要测量准确的速度就要波长尽量长,波长越长被测粒子的位置就越不精确。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9)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你觉得自己懂一些量子力学)(10)

简单说来,当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其中一个越确定,另外一个就越不确定。

坊间的传说把这种不确定性跟观察者效应混为一谈了,然后错误地应用在了证明微观粒子互补性的实验中了。

量子力学的本质是不确定的,微观粒子是不能同时展现出波和粒子两种行为的。

这才是双缝干涉实验证明的结论。

从来都没有证明过所谓——观察能决定结果。

观察决定结果,是哲学的。

量子力学是描述原子和亚原子尺度的物理学理论,简单说来,如果我们的世界是一篇文学巨著,优美的辞藻,宏大的场面,细腻的刻画,这都是我们对它的体悟。文章的内容——我们假设它是宏观低速世界。

而另有一些东西是看起来跟这些无关的,比如文章的载体——纸张的色泽,薄厚,材质,这些表述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文章的内容,因为尺度的巨大跨度,它们的描述无法互通。承载文章的载体——我们假设它是宏观高速世界。

然后是,字体。同样无论用什么样的字体,都不影响文章内容,它的高矮胖瘦长短粗细等等描述也跟文章以及纸张完全不同。文章字体的规格——我们再假设这是微观高速世界。

你会发现这三个领域的描述完全无法互通,一切适用于其中一个领域的描述都无法描述其他两个领域,这就是宏观与微观,高速与低速的区别。

尺度不同,规则不同。

我们无法套用宏观世界的理论去描述微观世界,量子力学把非预见性或随机性的不可避免因素引进了科学。

量子力学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解释我们难以理解的世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反常识,反宏观的,如果我们带着宏观世界的经验去理解它,就会被束缚。

可我们都生活在宏观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是基于这个世界的,而所有试图理解量子力学的人,都必然掌握了相当的宏观物理理论知识,这本身就是妨碍我们对量子力学的认知的。

如果你想理解量子力学,那请你一定记住下面的话——

量子力学之所以会诞生,本就是因为无论牛顿力学体系还是相对论体系,都无法适用于微观领域,所以量子力学是反常识反宏观的,不能用宏观概念阐述;

量子系统是概率性的,是测不准的(不确定原理——即测不准原理);

量子的某些性质同时只能确定展现一个,是互补的(互补原理);

而当大尺度量子行为延伸到经典范围内时,它应该是接近经典物理行为的(对应原理)。

量子力学很有趣,科普圈的关于它的谣言仍然有很多,比如量子擦除实验与延迟选择实验,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会找机会再专门给大家讲解~

OK,以上就是这期视频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

这里是科学朋克,我是哭蛹~

我们下期 ,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