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的好友来信息说,咱们报纸创刊20周年啦你不写一篇对得起我不?哈哈哈哈那必须要对得起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沂蒙晚报电子版8月21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沂蒙晚报电子版8月21日(与沂蒙晚报的情缘)

沂蒙晚报电子版8月21日

报社的好友来信息说,咱们报纸创刊20周年啦!你不写一篇对得起我不?哈哈哈哈!那必须要对得起啊!

从1996年发表第一篇文字开始,与我有过或深或浅交集的报纸和刊物数不胜数,若问我对哪张报纸感情最深?《沂蒙晚报》妥妥稳居C位。数年前,《沂蒙晚报》开设了一个周末文学专版,邀请了一批文学界的作家们开专栏,后期我也在被邀之列,让我感动和开心了许久许久。当时,报社的好友建议我多刊发一些个人比较擅长的游记散文,还给我的专栏起了个很拉风的名字——“潇行天下”。因那一段往事鲜为人知,所以好友才会这样半开玩笑、半感慨地说起从前。

其实真的很感谢在报社和文学界、新闻界、教育界的一大批文朋师友们,正是因为他们的鼓励和督促,才让素性散漫的我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行走着。尽管有时候停顿和待机的时间太长了,但好在没有全盘放弃过。回想在文学圈的高光时刻,必须有《沂蒙晚报》在场。与文学相依相伴的这数十年,最感恩的,还有众多或熟悉或陌生读者和文友的默默相伴,我将之视为文学给予我的馈赠,也当作我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财富而珍重收藏。

一直记得曾有《沂蒙晚报》的读者给我留言或费尽周折找到我,告诉我有一段时间,他们会等着周末的“潇行天下”专栏出版,然后带着报纸去我去过的地方游览;也有朋友说,原本去过的地方,并没什么感觉啊!怎么看了晚报上登载的游记后,忽然感觉自己当时是去了个假景点呢?不行,说什么也得再去看一看!也有时候,我到某个景点去时,会被人一下子认出来,然后惊喜地跑来向我确认,还一个劲地碎碎念:你就是那个“潇行天下”!真人比照片上更阳光……

还记得当时《沂蒙晚报》的发行量已达10万余份,实现了“家家看、户户读”的广泛覆盖面。但每到有文学专栏的周末版,我还是要走几个报亭才能多买一些来存档。后来,与家附近报亭的大叔熟络了,他若看到有我的稿子的晚报,便总会提前给我留出来一摞。有时也会在我来取报纸时,热情洋溢地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那时候,我们之间只隔着一张薄薄的报纸。

那些年,许多景区都成了我可以刷脸免票的新地标,我也在旅途中认识了许多各行各业的朋友们。熟悉后,有朋友也和我开玩笑说,你就是那个带着一帮人,打着文学的幌子到处骗吃骗喝的小骗子哈!这样可爱又让人期盼的小骗子,是不是要多多益善呢?当然啦!大约作家无论大小、无论有名无名,也与许多媒体人、摄影人一样,算是最基层的文化宣传和旅游形象大使了吧,以手中的笔与镜头,寻找美、发现美、传播着美,让我们的大美新临沂和生活在这方红色革命沃土上的人们,被更多的人、更广阔的远方看到和了解。

随着网络和电子刊物的迅猛发展,有许多刊物和报纸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生活。而2002年9月20日创刊于临沂本土的《沂蒙晚报》,走过了20年风雨,却初心不改、风华未变。我也从未与它远离,我依然可以从报社负责文学版块、教育版块、地产版块、公告版块的文友们那里,知道《沂蒙晚报》的诸多近况,也知道报社几经易址,现在搬到了北城新区……

十年河东转河西。20年的时光,像闪闪发光的金子镀在《沂蒙晚报》身上,历久弥新。无论报社搬到哪儿,无论报纸如何改版,正如我常说的那样,交往超过5年的朋友,就可以请进生命里了。而与一张20岁报纸的情缘,也早已不可分割。

将来的将来,如同讲话中引用的一句诗: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于《沂蒙晚报》是,于广大的作者和读者,也是。这世间的许多小确幸,或许就藏在某些风云际会和明媚初见里,一念,莞尔。

□冯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