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是以丧礼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沿,积淀而成的习俗。丧礼是古代凶礼的重要内容,凶礼则是西周五礼之一。作为古代重要礼制,丧礼如同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揭示了前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通东吕四地区历史悠久,风俗中保留的古礼比较丰富。本文以吕四地区丧葬习俗为例,寻找出流失于野的古礼遗痕,并以此了解古代吕四的民风民俗。

一,寿衣与寿材

寿衣,又名殓衣,即死者入殓时候所穿衣服。寿衣起源颇古,《易·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春秋时期,寿衣包括朝服与散衣,即死者生前的衣服。以后相沿,渐成礼制。

吕四地区传统寿衣为“三腰五领”,即上衣5件、下衣3件。置寿衣的衣料颜色考究,男女着身皆红。衣服从里头数起,依次为小布衫、二单衫、夹衫、棉袄、袍子,外面是大红兜风。

寿材,又称棺材,起源也很早。《礼记·檀弓上》载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的葬俗。西周以后,棺木由土质改为木质,用漆逐渐发展为彩绘,之后进一步发展变化,形成礼制。

吕四传统寿材制作考究,首先对于木质要求,以柏木为上,忌用楝木。其次是对材料的外形,要求棺木上下左右四边各有3个圆心(圆纹),圆的排列是横式,所以匠人在制作的时候要用12根木头,每根木头直径约15厘米,才能保证有12个圆纹。富贵人家还在棺木里面加一层镶板,板上雕刻有花纹。

二,设灵搭敞,报丧、送草

设灵,即设置灵堂,为放置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之所。搭敞则是在檐前竖几根毛竹,将竹帘摊在檐前,便于吊唁者识别,同时还要搭建供吊唁者就餐的“暖棚”。

报丧,即把亲人亡故的消息通知亲朋好友。《仪礼·士丧礼》中就有丧主向郡王、卿大夫报丧的记载。其实,报丧远在先秦以前的氏族社会就已存在,以后才发展成礼俗。

在吕四地区,人死后,子女就忙着去向亲戚报死讯。儿子则给父系身辈上的亲戚报讯,如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等,女儿则给母系身辈上的亲戚报讯,如舅父母、姨父母等。但是如果死者是女性,其娘家则一定要由外甥(死者之子)去报讯。吕四人给亲戚报丧,一定要手执一根叉枪(竹柄铁叉)系在背后出门。意为防鬼和镇邪。

报丧完毕后,当晚就要举行送草仪式。场头角摆放一堆柴草,由吹鼓手吹打着,长子领头捧着黄布包袱,包袱里是死者生前的一套衣服鞋袜和一刀纸。儿女依次排队,按照辈分排列,到草堆前将包袱放在草上点火烧。古时有草成金之说,意为送死者上路。

三,题主,着孝,吊孝

《清通礼·凶礼》:“葬之日,择宗亲善书者一人题主”。在吕四地区,出殡前一日请人将神主写好(“主”字只写成“王”字)。晚上,在死者棺柩前焚香点烛,将神主放在桌边上,还有黑墨、砚台和银硃碟子,两枝新毛笔。全家子孙穿孝服依次叩拜,孝子向题主者一拜,然后全家跪在桌子前蒲席上。题主者先向死者叩拜,坐到桌子旁的椅子上,磨墨、调硃,提起笔来在“王”字上点一点,成为“主”字。站在旁边的“襄题”将木主合起来插到座子上,放入龛子。全家起立脱去孝服,孝子捧龛子送到柜上,向主题和襄题叩谢。

旧时官宦门第,点主仪式极为隆重,事先要约请有声望的官员或绅士为“主题官”,亲族中请一位“襄题官”作助手。晚清吕四进士李磐硕的神主即由张謇题主,《张謇日记》载:“宣统元年,正月丙寅,六日,至吕四为磐硕题主”。

着孝就是穿戴丧服。中国古代丧服制度起源很早,早在周代就取用素服,并有五服制度。《仪礼》所规定的丧服,由重到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

吕四地区着孝非常严格,分为孝冠、孝衣、孝鞋。

孝冠,儿子为三连冠、侄子为二连冠、孙子为纸冠。孝冠由麻布所制,成方圆形,帽边用稻草缝制,竹皮交叉扦在帽顶。竹皮用剪成毛条的白纸裹住,儿子3根,侄子2根,谓之三连冠、两连冠。

孝衣,儿子皆穿麻衣。长子还另加一件麻背心,后面开缝,名叫麻长衫。腿上用毛边的白布裹腿,儿子的裹腿布毛边向下,侄子或女婿的裹腿布毛边向下。孝鞋为麻鞋,穿鞋者也有区别,女婿不穿麻鞋。

女的穿孝也有规定,头上戴一块黑头巾、一块白头巾,里黑外白。女儿媳妇都是黑白两块头巾,侄媳妇则是一块白头巾。

吊孝,又称吊丧,即上门沉痛哀悼死者。此俗起源较早,《礼记》即有“吊丧”一词,其礼仪经历了由简而繁、由繁而简的发展过程。

亲友吊丧,吕四地区都是由孝子(媳)下跪迎接。如果死者是女的,娘家亲属来吊孝要敲锣打鼓,孝子要出门跪接,谓之“接娘家人”。

四,出殡与下葬

出殡,也称出灵,指的是把灵柩送到安葬点。吕四地区,出殡前由匠人盖棺敲钉,敲钉工具为秤砣,忌用刀斧。钉是定制的,长约半市尺一颗。长边6颗或9颗,棺头的一颗钉上系着红布,以图吉利。

出殡时,有8个人准备了杠棒绳索,起担行走,步调一致。长子捧灵座、遗像走在前面,棺材后面跟着一群亲属哭哭叫叫,送葬队伍很长,抬棺的人一路走一路呼号:“噢--噢--噢”。号子齐声,打得非常有节奏,借于壮胆助威。抬棺的路上不能停顿,一直要走到安葬地。出殡途中,如果经过死者亲朋好友家旁,还要在路口设置祭坛、供品行“路祭”礼。

下葬,又称安葬,最早的墓是无坟堆的。《礼记》:“古也墓而不坟”。到了周代,贵族阶层开始在墓上筑坟堆,随后筑坟之俗遍及民间。

吕四民间安葬,都是预先挖好墓穴,用绳索慢慢将棺材放入坑内,接着烧纸,送葬者将手中香火纷纷抛入坑内,再施些泥土,然后掩埋立碑。

送葬结束后,所有送葬的人选择另一条道返回,由长子将灵座遗像捧回。送葬队伍到达家门路口时候,早有人在那里点燃草堆,所有人依次跨过燃烧的草堆,这就是“烧草跨火”。

五,做七

做七也称作七,即人死后按7天为一周期,丧家请僧道做法事,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故称做七。

做七最初脱胎于汉代宫廷的百日设奠祭祀风习。南北朝时候由于佛教盛行,融合中土、印度文化而形成十殿阎王的地狱信仰,丧期中最先有了“七七斋俗”。唐宋以后,做七之风更甚。到了明代,“七七斋俗”与传统的人体魄魄说结合了起来,并创造出中国化的“七魄观”,称为“七七百日”。随后推及民间,一直流传到现代。

吕四地区做七,从去世日算起,由和尚写七单,一张贴在灵位旁,其余分发给死者子女。每隔七日,就要邀请僧道做法事,当地人称为“七七做,八八敲”,直到七七结束。

吕四做七习俗中,最为隆重的则是“渡桥”和“回煞”。

渡桥,在场地上设一方桌,两旁各一条凳,用一块长6米的白布遮在上面代作桥面,桥下放一只盆,盆里盛水,放几个小铜钱,代表桥下有水。渡桥时,儿子拿着死者的鞋、牌位从桥东上桥,慢慢穿过,到下桥后,焚烧白旗和纸,灰撒入盆里,再把水灰一起泼到河边则完成了渡桥,意死者在阴间已顺路通过了奈何桥。

回煞,是阴阳家按照人死时候的年月干支推算魂灵返舍的时间,属于古代择吉术的范畴。它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成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隋唐及后。在吕四,回煞当天,死者家人请人扎了灯笼和梯子等,到了晚上行人稀少的时候,放在烟囱旁,意为死者指路,因为太早了的话,死者的魂魄不敢回家。然后死者的儿子媳妇躲在帐子里面不要出声,等着让死者的魂魄回家,再派人专门看守灯笼,等到灯笼熄灭了就喊:“回来了,回来了”。然后躲在帐子里的儿女们出来,开始啼哭。

各地丧葬的风俗(科普篇吕四地区传统丧葬习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