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听我说#

走进蒹葭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传统文化(2022中考押题Ⅰ弘扬)(1)

更多高考中考小升初作文押题详见《何老师教中高考作文》主页

文/ 高 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创业者筚路蓝缕,以启华夏文明;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中,涌动在国人骨子里的千年风雅造就了中华诗词。如果说中华文明是遥不可及的彼岸伊人,诗词便是水边的蒹葭,撑一支长篙顺着蒹葭溯游,便可追寻伊人的倩影……

他一生自由不羁。得意时,他仗剑行至山穷水尽之处,笑看云卷云舒,高呼“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失意时,他邀月对酌,心中怨气化为凌厉酒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东坡与诗仙经历着相似的挫折,诗词是超脱旷达的展现,也是抚平世事坎坷的一剂良药。从细雨迷蒙的黄州,到烈日灼灼的海南;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纵使被贬至天涯海角,只待山间皓月一现,清风一吹,心中又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旷达。他很少流露愤懑之意,在穿林打叶声中长啸且徐行。《礼记》云:温柔敦厚,《诗》教也。中正平和,少有怨怼,乐观旷达的洒脱性灵飘逸于纸上。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五柳先生以田园为杯,笔墨为酒,挣脱官场的樊笼,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必学纡辔,顺应本心,归隐田园。诗词是桃花源,使我们免于误入尘网三十年。现代化的列车疾驰而过,精神建设跟不上了,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和对物质的渴望将人们淹没。故人们常说:要么读书,要么归隐,只想寻求片刻的解脱,如朱自清在月光下享受片刻的静谧,又循着煤屑路从荷塘返回。归隐山林在现代是一场空谈,诗词却是触手可及,供我们将心灵从尘世中抽拔出来,前往精神世界漫游。

然而,无道则隐,有道则至的理念不可被奉为圭臬,总该有人担当起匡扶社稷,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大任。昏暗污浊的大都地牢中,着破衣,吃陋食,文天祥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官招降,他不为所动,回以赴死前三拜:一拜倒在屠刀下一城城的黎民,二拜天下尚存志气的义士,三拜天地间的浩然正气。黄钟大吕般的《正气歌》在耳畔回响。诗词蕴藏着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人阶层对苍生的守望在诗词中一脉相承。

“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又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余光中先生叹道。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如今被反复咀嚼,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部分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流失甚至消亡的事实。今日的我们亟须警惕传统文化的流失,一个失了根的民族又有何资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顺着蒹葭溯洄,踏莎行,采桑子,嗅一剪梅,淘浣溪沙,饮将进酒,在日光春雨中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春花秋月俯拾皆是,伊人就在水边。

【名师点评】

作者开篇引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句开启全文,独具匠心。接下来的行文中,旁征博引,贯穿古今,各种风格的诗词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文章结尾,作者在阐述诗词魅力的同时不忘呼吁“亟须警惕传统文化的流失,一个失了根的民族又有何资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升华了主旨,真切自然,振聋发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