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征/文

摘要:书体指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由于书写方法和结构特点不同而形成的字形类别,具体说就是书法中的五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字体指同一书体的不同变体,包括笔形变体和风格变体。楷体、宋体、仿宋体、黑体是楷书的四种变体。楷体是四种变体中的典型变体。汉字的标准字体应具备三个条件:历史形成、应用广泛、典型变体。因此,当今汉字的标准字体应为楷体。《通用规范汉字表》以宋体为标准字体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因循守旧。

关键词:书体;字体;标准字体;《通用规范汉字表》

1.书体和字体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必须先明确两个概念:书体、字体。这两个词,前人在使用时,有时混而不分,有时又有差异。本文把它们用作两个学术术语,必须界定清楚。

书体指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由于书写方法和结构特点不同而形成的字形类别,具体说就是书法中的五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如:篆书由匀圆的线条构成,多呈纵势;隶书多含波磔的笔画,多呈横势;楷书笔画平正,结构方整;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笔画呼应明显;草书的笔画省并借改,节奏强烈。

字体指同一书体的不同变体,包括笔形变体和风格变体。楷体、宋体、仿宋体、黑体是楷书的四种变体,因为它们的笔画形状不同,如:楷体、宋体、仿宋体、黑体。欧体、柳体、颜体、赵体是楷书的四种风格变体,如:

苏培成先生在《有关新字形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说:“三千多年来汉字的字体几经演变,自南北朝至今我们使用的通用字体是楷书。现在我们印刷用楷书,手写主要用楷书,有时也夹用行草。在印刷上楷书又有不同的字体,主要的有宋体、仿宋体、黑体和楷体四种。楷书和楷体是不同的概念,应该区分清楚。”苏先生所言极是。

当今汉字的标准书体是楷书,这一点没有异议。但楷书有四种变体,应该以哪一种为标准字体呢?大陆最新的用字规范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该表以宋体字为标准字体。台湾正中书局1982年出版的《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以楷体为标准字体。从字表的命名上看,台湾注意到了字体的选择,大陆则对此不甚措意,尽管实际上已有取舍。

正统规范字体大全(论标准字体)(1)

2.什么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殷商后期的文字。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以西周时期为代表。篆书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及其后的秦朝使用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属于古文字的范畴。隶书是汉朝通用的文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隶变”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汉末出现楷书,至今1800年了,作为标准书体的地位牢不可破,从来没有异议。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草书是艺术书体,都没有资格取得标准书体的地位。就是说,书体的标准问题早已解决。因此,我们今天讨论汉字的形体标准,只涉及“字体”问题。

楷书的变体主要有四种:楷体、宋体、仿宋体、黑体。应该确定哪一种为标准字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叫标准字体,换言之,就是具备哪些条件的字体才能被确定为标准字体。笔者认为,标准字体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历史形成。在楷书的四种变体中,楷体出现于汉末,通行至今,历史最为久远。宋体出现于宋代。仿宋体又在宋体之后。黑体出现最晚。当然不能仅凭时间早晚来作取舍,时间早晚只是考虑的因素之一,还要结合以下两点来综合考虑。

第二,应用广泛。汉字的应用,有两大领域:一是手书,一是印刷。能够涵盖两大领域者为应用广泛。依此衡量,楷体算得上应用广泛,宋体不能算应用广泛。因为手书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楷体或楷体的快写,宋体在写美术字时或可用到,但严格地说那不是手书,而是手绘,它是对宋体的复制,没有人能直接写出宋体字。再看宋体,首先,它只能用于印刷,不能用于手书,因为宋体本来就是刀刻的文字,你可以模仿,但不能直接写出来。其次,印刷用字虽然以宋体为主,但楷体也较常见,更不用说还有仿宋体和黑体了。由此可见,在手书领域,只能用楷体,不能用宋体;而在印刷领域,楷体可以取代宋体。何者为应用广泛,自不待言。很多人看到书面印刷多为宋体,就以为宋体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字体了,这实在是一大误会。由于这个误会,在制定规范时就以宋体为标准字体,最终铸成了大错。

第三,典型变体。在楷书的四种变体中,哪种字体是典型变体呢?这要看它们之间的衍生关系。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汉字的应用只有手书一种形式,就是说只有楷体一种字体(严格地说,在没有其他变体出现的情况下,只能称为楷书,不能称为楷体。这里为了行文的方便,就以后称前了)。印刷术的出现,最早是雕版印刷,其后才有活字印刷,活字的字模也是雕刻出来的,就笔画形态而言与雕版并无差别。雕版是用刀在木板上刻字,首先要用毛笔在木板上写好反字,然后用刀照写好的字雕刻。按理说,写上木板的字应该全部是通行的楷体,而且这样做也没有困难(现存的不少宋板书就是楷体)。如果是这样,世界上也就没有宋体字出现了。我们现在已经看惯了的宋体,其实它的形状是很奇怪的,笔画像斧劈刀砍的一般,横画结尾处像肩上扛着东西,笔画转折处有棱有角,这是毛笔所写不出来的。很显然,这是为了提高雕刻速度,对楷体字作了变形处理的结果。由此可见,这种很不自然的宋体字,是因为特殊的需要,从楷体衍生出来的。后来出现的仿宋体、黑体,又是宋体的风格变体。综上所述,在楷书的四种变体中,楷体是典型变体。

总之,由于楷体出现最早,至今通用;应用广泛,覆盖用字的手书和印刷两大领域;是其他字体所从出的典型变体,理应成为标准字体。

3.以宋体为标准字体会带来什么问题

3.1 道理上说不通。宋体字是在特定时期,为了特殊需要,对标准字体作了变形处理的结果。它不是手书的自然形态,只因看得多了,便见怪不怪了。如果说在历史上它适应了雕版印刷的需要,还有一些合理性的话,时至今日这点合理性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它只是靠着习惯的力量还在印刷领域广泛应用。这种形态的字体,在特定领域既然还为社会所习用,将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是没有问题的,但要取代楷体上升为标准字体,是没有资格的。

3.2 与实践脱节。上文已经论及,社会用字有两大领域,若以楷体为标准字体,可以全覆盖,若以宋体为标准字体则无法实现全覆盖。试想,在手书领域,如果要求人们都写宋体字,不是强人所难吗?在基础教育阶段,老师教学生写字,都是写楷体字,有写宋体字的吗?为什么国家规定的标准字体是宋体字,而老师教的都是楷体字呢?外国留学生学写汉字,也是写的楷体字,如果他们问:教给我们写的字为什么跟你们国家颁布的标准字体不一致呢?我们将怎样回答?汉字的楷体是手书的自然形态,既可用于手书,也可用于印刷,而宋体是刀刻的文字,这种字有画无笔,本来就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文字,怎么能用于手书领域呢?因此,规定宋体为标准字体,与实践脱节。

3.3 给后续工作埋下隐患。从长远看,一种文字存在手书和印刷两个系统是不合理的。如果将来考虑把手书和印刷统一起来,应该统一为楷体,还是统一为宋体呢?答案是:只能统一为楷体,不能统一为宋体。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宋体是不能用于手书的,而楷体是可以用于印刷的。另外,目前的宋体字形和楷体字形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我们要加以整理的话,是宋体向楷体靠拢呢,还是楷体向宋体靠拢呢?如果以宋体为标准字体,那么楷体就应该向宋体靠拢;如果以楷体为标准字体,那么宋体就应该向楷体靠拢。还有,行书是很实用的书体,基础教育的书法教学中应该教授行书,台湾已有《标准行书范本》,目前大陆还没有,如果要制定行书标准,当以楷书为参照,那么以楷书的何种字体为参照呢?按理说,当以标准字体为参照,可是我们能以宋体为参照吗?要知道,宋体是不能用于手书的,而行书是纯粹用于手书的。可见,选错了标准字体,后患无穷。

4.《通用规范汉字表》质疑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汉字使用的最新规范《通用规范汉字表》。《字表》没有明确说明采用何种标准字体,但实际呈现的是宋体。为什么是宋体?《〈通用规范汉字表〉说明》:“本表的字形依据《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这里所谓的“字形”,除了笔画、结构之外,当然还包括字体。这个《说明》没有明言“字体”,是因为字体标准向无异议,还是问题复杂,难以取舍,而维持现状呢?不得而知。

《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字体标准是沿袭《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来的,那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字体标准又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基础上制定的,字形标准未作新的调整。”这里所谓的“字形标准”的含义是什么呢?《通知》中也有说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字形标准,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原来所谓的“字形标准”包括的内容是“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不包括字体选择。既然不包括字体选择,那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宋体为标准字体的依据何在呢?

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为了使汉字印刷体的字形趋于统一,笔画结构力求与手写楷书一致,以减少初学者阅读和书写的困难。”1964年5月汉字字形整理组在《说明》中说:“本表所列的是一般书报上的通用字(即“宋体”)的字形”。“整理字形的标准是: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便于书写的形体;同一个字宋体和手写楷书笔画结构不同的,宋体尽可能接近手写楷书;不完全根据文字学的传统。”从以上引用,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汉字整理的初衷是字形统一,特别是笔画结构的统一,这无疑是正确的。

第二,整理的对象是宋体字,从收字到字表命名都是明确的。

第三,“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是可以的,但说选择一个“便于书写”是不妥当的。因为宋体字不是一种可以书写的字体,宋体字和楷体字在笔画结构上可以“尽可能接近”,但二者的笔画形态不同,只有楷体适合书写。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从事字形整理的人对汉字应用的两大领域认识模糊,虽然他们正确地将字表命名为《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也就是说,把字表所收的宋体字限定在印刷的领域内,但也试图把宋体字的应用扩大到书写的范围,这就为后人的误解埋下了伏笔。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整理的是印刷领域通用最广的宋体字,字表以宋体字为标准字体是合适的。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也留下了隐患。《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针对社会一般应用领域制定的规范,理应涵盖印刷和书写两大领域,应该以楷体字为标准字体,却错误地沿袭《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宋体字为标准字体。《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制定,是一个纠错的机会,可惜又错过了。将来有机会修订,应该把标准字体改为楷体。

参考文献:

李行健,主编.2013.《通用规范汉字表》使用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厉兵,主编.2004.汉字字形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编写.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习读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

许征.2015.《通用规范汉字表》研读[J].现代语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6.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孟云飞转自《语言与翻译》 2017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