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静”的力量。《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安、虑、得”,说的是个人修身悟道的一般过程,“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一个人内心不静,就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往往会骄矜、浮躁。而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安静的人会在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深入思考,感悟人生的道理。所以儒家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守静,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在纷扰中坚持,在进退中自在。
《晋书》七十九卷《谢安列传》记载了谢安“围棋赌墅”的典故。当时,前秦皇帝苻坚率百万大军进攻东晋,在淝水驻扎,京城震惊恐慌。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其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谢玄向谢安问应敌之计,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主意”,过后默默不语。
谢玄不敢再问,就让好友张玄再去请教。谢安遂带着他们来到自己位于山间的一处别墅,召集亲朋好友,以别墅为注和谢玄下围棋。谢安平常棋艺不及谢玄,这一天谢玄心慌,因此败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了。”说罢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部署将帅,面授机宜。稍晚时候,谢玄等人大败苻坚,喜信送到谢安手里,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信便丢在旁边,全无喜色,下棋如故。客人问他情况如何,他缓缓地回答说:“小儿辈遂已破贼。”
军情危急时刻,谢安的沉着冷静,既稳定了人心,又掌控了局面。他的从容镇定,取决于内心的静气。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自律可以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本文参考自《人民日报》文章《涵养几分静气》(作者宋威),原文有修改与补充,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