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自夏商周到元明清,一共历经二十五个朝代,合计3982年。在漫长的封建历史岁月中,经过历代先贤的不懈努力,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礼法规则。总的而言,与其说中国古代是封建历史,不如说它是儒家的发展历史。自西汉武帝与董仲舒一拍即合,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从此华夏文明进入“三纲五常”主导的历史阶段。

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成为处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主要方法论。五伦中以“夫妇有别”的适用范围最广,由此衍生出一个颇有争议的名词叫“妇道女德”。

古人男女礼仪(古代只有妇道女德)(1)

妇道的由来

“妇道”最早源于《礼记》“曲礼”与“内则”两部分,对女性的日常行为规范有着详细的记载,后世“妇道女德”的观念大多以此为基础。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是出自《礼记·内则》“子媳孝者敬老,父母姑舅之命,勿逆勿怠”。恰恰是因为这句话的出现,使得多少少女不得不服从父母的安排。

在汉朝以前,虽然有《礼记》的约束,但社会对女性的态度还相对开放包容。直到有位女文学家的出现,她通过一本著作将女性彻底束缚起来。此人便是汉朝文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班昭凭借帮助父兄编著《汉书》从而名垂青史,也是封建社会少有的女官。

古人男女礼仪(古代只有妇道女德)(2)

班昭的丈夫曹世叔英年早逝,班昭没有选择再嫁,全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了此一生。班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出一本书叫《女戒》,这本书是班固根据历代名家所长,将涉及女子行为规范的论述,全部收集起来的集合。它的出现无异于将广大女性同胞彻底束缚起来。

不得不说,班昭的《女戒》有着个人情绪的宣泄,正是因为班昭的缘故,女子群体的地位开始直线下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女子与“逆来顺受”之间的等号,班昭给画上了第一笔。千年后宋明理学的兴起,“三从四德”的确立,男尊女卑的思想的兴起,大多始于班昭。

古人男女礼仪(古代只有妇道女德)(3)

古代有没有夫道男德

很多年来,人们都以为世上只有“妇道女德”,而没有“夫道男德”,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古人为了保护女子的权益,给女子设置各种规则的时候,也有过一些保护女子的措施。

“休妻”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以为“休妻”的存在有违人道,似乎古代的男人想怎么休便怎么休,这样的认知观念是片面的。古人为了保护女子群体,防止有些男子喜新厌旧,专门提出“七出三不去”的休妻原则。​

古人男女礼仪(古代只有妇道女德)(4)

“七出”是休妻的七条标准,包括逆者(不孝)、无嗣者、不守妇道者、妒者、疾者、口舌者、盗者。只要女子有以上七条,便构成被休的标准。前六条比较好理解,其中“盗者”不是偷东西,而是将婆家的财物私自带回娘家。

“三不出”是专门为保护女性的措施。一旦女子符合三条标准,男人无权将女子赶出家门,具体是“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古人男女礼仪(古代只有妇道女德)(5)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家里有父兄健在,出嫁多年后,父兄都过世,娘家门没有依靠,此时婆家不能休妻,因为一旦将她赶出家门,她的生活上便没有保障。

“与更三年丧”是指嫁入婆家那天高堂健在,等公婆去世后,自己为公婆守孝满三年(古人守丧按九个月为一年计算)。守孝期满,说明女子已经彻底尽到儿媳的孝道,对婆家算是仁至义尽,丈夫也不能驱赶她。

“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嫁给丈夫时,婆家还很贫穷,夫妇共同努力,生活变得富裕。从常理上说,美好的生活有着女子一半的功劳,所以也不能被休。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陈世美,他便是“嫌贫爱富”令包拯极为不满。

古人男女礼仪(古代只有妇道女德)(6)

读史君说

受到很多戏曲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朋友看待历史文化的观念,略微有些走偏。一提起古代社会,头脑里总是先想到“三从四德”的妇道女德,往往觉得古代婚姻,男人可以为所欲为。要是这样的话,数千年来女人还怎么活下去。古人的辩证思维不比现代人差,约束女性的同时,也要设置“夫道男德”来限制男性。

关于“妇道女德”和“夫道男德”,各位读者朋友,你持什么样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