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朋友圈就像一本杂志:这是最值得仰慕的朋友圈(1)

晚年的梁漱溟曾经写过一篇回忆当年师友的文章,在此文中记叙了他在北大讲学前后与一些人的交往情况。

熊十力:初不相识,后来熊主动与梁结交。事情源于梁写的《究元决疑论》中批评熊的话,熊从天津寄给梁一张明信片,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不久熊从天津到北京,彼此一见如故,经常互相过从谈学。后来梁介绍熊到南京欧阳竟无先生处学习佛学,以后又介绍熊到北大讲唯识论。

张难先:熊十力离京时介绍张与梁相识,讨论当时的新思潮问题,以后彼此成为很好的朋友。

蔡元培:梁读到蔡的《哲学要领》,对蔡的言论十分倾慕。蔡任北大校长后,梁通过他人将《究元决疑论》送呈于蔡,继而到了蔡的寓所,蔡流露出欣赏梁的心意,邀请他到北大担任印度哲学讲席。梁很是犹豫,蔡诚心相邀,并且表示了“创开风气,互相帮助,促进研究”的意思。梁怦然心动,答应了下来,并于次年到北大上课。

林宰平:林看了《究元决疑论》后,托人牵线与梁结交,梁觉得林人品值得钦敬,学识值得佩服,“为我一生所仅见”;后来,他又介绍林与熊十力相识,从而使林与熊成为数十年的交契至好。

此外,尚有夏溥斋、陈亚三、王鸿一、叶石荪、李渊庭等人,与梁漱溟也都是因学术而论交的

优秀的朋友圈就像一本杂志:这是最值得仰慕的朋友圈(2)

相信在梁漱溟的早期生涯中,与他来往交际的远不止这些,他只是挑拣其中交往深厚的娓娓道来。然而,仅就这些,可谓管中窥豹,已能想见前辈们的追求和为人了

梁漱溟这个师友弟子圈的建立,有着它的重心、中心存在,他们都是因为学术而聚合在一起的。

有的是彼此在一些观点上存在分歧,在相互探讨和争论中走到了一起,并且友情逐渐走向深入;

有的是个人思想上存在问题,在向梁请教学习的过程中,感情变得日益深厚;

有的更是抱着一种向学之情,觉得从梁那儿能学到许多东西,所以主动结交请教。

在彼此交流中,学习的人学问走向深入,而梁也从他们那儿获益不少。

优秀的朋友圈就像一本杂志:这是最值得仰慕的朋友圈(3)

由于这个圈子是建立在纯学术基础上的,所以,中间很少夹杂功利性的东西,而学问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他们的交往既显得纯洁,又显得持久。由于共同的追求,这个圈子逐渐扩大,本来毫无关系的人,由于研究学术的缘故,互通有无,也走到了一起。

梁漱溟与人主动结交也好,其他人与梁主动结交也好,首先是出于对其人学术的敬佩,自己想从他那儿学到一些不具备的东西,或者解决一些留存的思想上的问题,这就是古人最为尊崇的“为己之学”。这种交往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自我。抱着这种目的的交往,不存在年龄、学历问题,也就是“达者为师”。于是,就出现了最终是否获得文凭无所谓的情况,也出现了不远千里、抛家别业来投奔的情况。

在彼此接触时,一般刚开始,涉及的是学术,而由学术则完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人品。梁漱溟多次提到看到其人为学的不苟、为人的严谨、志向的高远等,这些都是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东西,是伪饰不了的。唯其如此,才能真诚论交,并且将这份友谊长期保持下去。

优秀的朋友圈就像一本杂志:这是最值得仰慕的朋友圈(4)

朋友圈的建立,或缘于性格相投,或缘于志趣相合,或缘于利益相关,或缘于经历相似,而最好的朋友圈,最值得仰慕珍惜的朋友圈,就是梁漱溟这样因学术而论交的朋友圈。

这种朋友圈,没有功利相关,瑕疵便少;逐步走向深入,日久弥笃;有益提升自我,每有所获。我们也应该追求、认同、拥有这样的朋友圈。哪怕实现不了,也可以“心向往之”。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尚飞),原标题《梁漱溟的朋友圈 》

监制/乔申颖 主编/王玥

编辑/闫伟奇 手绘/王墨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