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作有《儿童之观念》《稻草人》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叶圣陶地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叶圣陶地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地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作有《儿童之观念》《稻草人》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剧烈的社会变动影响了当时的有志青年。其中,17岁的叶圣陶认为,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革人心”。1912年,他从江苏苏州闫子庙小学开始自己的从教生涯。在他94年的生命里,叶圣陶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做过研究员和编辑,尤其是从事教育实践长达76年。

叶圣陶3岁开始识字、描红,6岁已识得3000个汉字。在进入私塾的第二年,他就能将《四书》《五经》熟读成诵,把儒家经典熟记于心。叶圣陶从传统文化典籍中不断汲取营养,对《学记》中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高度赞同,并把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的个人修养、孟子强调的“自得”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阐发,将其发展成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组成部分。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历经教学的千锤百炼后,对自己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概括,既言简意赅又蕴含丰富。在他看来,“教”是手段,针对一切教育而言,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而且适用于家庭教育;不仅适合语文教育,而且适合德智体美劳等其他各学科的教育,即适用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切教育。“为了”表示教的目的,即学校教师的追求,“达到”表示过程,同时强调“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需要教”则是最终结果,也是进行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

从“教”到“不需要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帮助的过程。只有学生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能自励自学、终身贯之,教师才真正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教”、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的地步,是叶圣陶一直在探索的话题。

要想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不需要教”的地步,首先要明白“教”什么,这就要对课程的性质树立正确认识。以语文课程为例,叶圣陶在早年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与其他任何学科相比,语文作为与母语相关的课程都具有其独特性。故而,叶圣陶在从教40周年时说:“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语文学科里学习的意义,表明了语文的“工具性”。但是,叶圣陶的“工具性”不属于纯工具,而属于大工具的范畴。因为他很早就表明:“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在了解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在叶圣陶看来,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必备教具。但是,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应以此为例,举一反三,让学生具备自己阅读分析的能力。因此,叶圣陶与夏丐尊合编了有别于一般教科书的《文心》,通过每节一个主题,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知识。对此,朱自清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件公德”,因为“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让学生学得轻松,可谓寓教于乐。

此外,要想达到“不需要教”的程度,必须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叶圣陶认为:“凡是合乎儿童天性的,他们就愿意知道它、学习它;与他们的天性不相侔合的,他们就不想知道,不高兴学。”“教师教各种科目,教各种教科书,并不是教过了就完事了,还要以教育的价值为出发点,适应学生的天性,拣那学生需要的给他们指导。”这些论述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由此可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单指读书与学习,也指生活和做人。故而,叶圣陶指出,教学只限于“教室以内”“书本以内”便是弊端。他提出,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他认为,教育要“给予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叶圣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叶圣陶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就在学校栽花种草,精心布置教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还为孩子创办了阅览室,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尤其是在教学期间,积极开展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自选自编,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实践之余,叶圣陶将自己多年的教育理念融于百万字的论著中,影响了中国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并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敬德书院)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04日第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