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广州十大名鸡你吃过几种 广州记忆一只在街头特立独行的(1)

最近洋洋闲来无事逛逛街,竟然看到一只体型大如人的彩色斑斓的公鸡在大街上大摇大摆的走着!这不是一般的鸡!这不是一般的鸡!它还会吹唢呐!洋洋赶紧拍了几张照片和大家分享,现在提问,欢迎大家踊跃抢答! “谁能第一时间告诉我下图是什么?”

有一说一广州十大名鸡你吃过几种 广州记忆一只在街头特立独行的(2)

欸,不知道?来多张!

有一说一广州十大名鸡你吃过几种 广州记忆一只在街头特立独行的(3)

好,抢答开始!

“公鸡!” “雕塑!” “公鸡人!” “鸡公榄!”

答对啦!这就是“鸡公榄”!洋洋采访了几位朋友,来看看大家对“鸡公榄”的认识如何?

“小时候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看到卖榄的很漂亮嘛 有彩色的鸡装扮还有吹dida 硬是拉着妈妈要买。”

“我觉得是我妈的记忆,我挺大了才知道的,我妈跟我讲她以前买鸡公榄好吃极了。以前上下九骑楼上的人叫一声,他就直接扔上去人家窗里的,好有画面感~”

“我知道!七十二家房客里面嘛,就有个‘鸡公福’咯,好搞笑的。”

看来大家对于鸡公榄只是略知一二啊,更多人是单纯的听闻其名而已。下面洋洋为你们介绍一下“鸡公榄”到底为何物。咳咳~各位看客搬好小板凳备好瓜子了啊!

“鸡公榄”是什么?

“嘀嘀嗒”、“嘀嘀嗒”,熟悉的唢呐声在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响起,迎面而来的正是两腮桃红、身着公鸡装、头戴斗笠帽,被街坊称作“鸡公福”的卖榄人,口里喊着:“鸡··公··榄··有辣有甜有不辣··” 。大公鸡模型大小可以依身自定,中间腹背中空;然后将人套在里面,用一条过肩带把彩鸡提起来,人走“鸡”也走。所卖的榄都会放在鸡腔内,味道任选,是多数广州本土老人小时候的回忆。

有一说一广州十大名鸡你吃过几种 广州记忆一只在街头特立独行的(4)

另外鸡公榄还有一个别名叫“飞机榄”,卖榄人要把榄抛上三四层楼高给顾客。要是你从楼上抛下钱,他可以把用小塑料袋装好的鸡公榄准确无误的抛入你的窗户里!这个橄榄就象是坐飞机上去的,所以又叫飞机榄。

卖一包鸡公榄仅赚一角

街头上,虽然走过路过买鸡公榄的游客街坊络绎不绝,“鸡公福”看似赚得盆满钵满。但事实上,鸡公榄的价格十多年未涨,利润率也很低,每卖出1包1元的鸡公榄,只能赚到1角钱。旺季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卖近2000包,但淡季下雨天多,鸡公榄没法出来叫卖,所以鸡公福每个月的收入也不过是三五千元,赚的都是辛苦钱。

“卖的都是街坊价,其实一半为了养家糊口,一半也是为了宣传老西关文化。”鸡公福说道。

缘起 独特西关文化

在卖榄人鸡公福的童年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广州泮塘一带,到处都是泥塘田地,随处可见卖“鸡公榄”的小贩。但那时,小贩不用穿着鸡公装,而是骑着单车,沿街叫卖橄榄。后来,受到“破四旧”的影响,鸡公榄渐渐少了,“鸡公榄”文化也逐渐式微。

直到2000年,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重新挖掘西关文化。协会会长谭白薇回忆,一开始,只知道卖鸡公榄是在泮塘一带兴起的,于是,宣传员也依据旧例,到泮塘、上下九叫卖鸡公榄。在宣传员的帽子上,还印着“泮塘”二字,以示尊重。没想到,鸡公榄刚出现,就被村民拦下怒骂:“我们泮塘村,什么时候卖过鸡公榄,不准你们卖!”

一打听,谭白薇才知道,原来旧时卖鸡公榄的小贩都是贫苦人家,被认为是“下九流”的职业,所以才引来了村民的反对。“既然是我们错了,就要认低威。”谭白薇说。于是,协会立刻将宣传员帽子上的“泮塘”改成了“鸡公榄”,这才了平息风波。

有一说一广州十大名鸡你吃过几种 广州记忆一只在街头特立独行的(5)

创新 鸡公榄也中西合璧

当“鸡公榄”重回上下九,“鸡公福”扮相就已经是两腮桃红、手持一支唢呐、头戴一顶斗笠帽,还套着一身五彩鸡公装,如今,这种新的“鸡公福”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

这个扮相的由来,同样出自谭白薇之手。如今,大家只知道卖鸡公榄要穿鸡公装,但原本卖橄榄的小贩为何会穿鸡公装叫卖,却很少人回答得上来

“我们小时候,已经很少看见穿鸡公装卖鸡公榄了,但几十年都这么叫下来的。”

其中的原因,谭白薇解释,早在清末民初,鸡公榄在西关一带盛行,鸡公榄所用的材料是广东特产白榄,当时,从泮塘、上下九到长堤,很多人家都种了橄榄树,头一天晚上腌制、第二天用纸包着卖。那时候,小贩为了招揽人气,在身上套上逗趣的纸扎“鸡公”模型,“正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鸡在广州文化代表着吉祥好意头,摸摸鸡头一年好到头,摸摸鸡尾一年好到尾。”谭白薇说。于是,当鸡公榄重回上下九时,自然沿袭了穿鸡公装的传统。

“那时我刚从美国旅游回来,看到好莱坞街头有很多小丑,脸上都擦了红扑扑的胭脂招徕顾客,我觉得这是个好点子。”谭白薇说。于是,在传统之下,又添加了新意思。就这样,中西合璧之下,“鸡公福”以这样的姿态,回到了广州街坊的视线中。

走进“鸡公福”

在络绎不绝的游客中流传着不少关于“鸡公福”黄志敏的传说。

“听说他父亲以前也卖鸡公榄,父子传承,很出名的。”

“他好像拍过七十二家房客,那时不穿鸡公装,叫‘卖飞机榄’,把橄榄一甩,丢给住在骑楼二层的西关小姐。”

“他甚至还在国外拍摄的上下九纪录片中露面,大受欢迎,而在本地报纸杂志中,更是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鸡公榄”阿叔黄志敏今年56岁,是土生土长的广州西关人。每天中午12时到晚上10时,黄志敏都会背着10多斤重的公鸡模型,站在下九路妇儿公司外叫卖鸡公榄,这是黄志敏近20年来的生活写照。黄志敏坦言,他热爱这份工作,“可能是我自己的一种情结吧,虽然辛苦,但我知道我是在宣传广州,是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黄志敏语气坚定。

有一说一广州十大名鸡你吃过几种 广州记忆一只在街头特立独行的(6)

各位嗑瓜子围观群众,都了解了吧,“鸡公榄”不仅是老一辈广州人的珍贵童年回忆,还承载着西关传统民俗的情怀。你还有什么独特的关于“鸡公榄”的记忆吗?或者与之好玩的事情?欢迎留言分享哦~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转载需标明)

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周小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