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挑战局##硬核新知科普#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不如铲形门齿最显著!!!

长在正中的上门牙,常常被称为“板牙”,是咧嘴时最醒目的牙齿。各人的板牙有大有小、有正有歪,但我们中国人的板牙里,却隐藏着我们这个族群的数万年历史。

每每说到中国人的体貌特征,或许我们最先想起的都会是那首《龙的传人》里的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然而,黑眼睛和黑头发,其实在世界各地许多民族中都很常见;十几亿华人的肤色,也有从偏白到偏黑的广阔色谱。

中国人真正的“典型特征”,隐藏在我们的嘴里。

请你试着摸一摸上排正中两颗门牙(上颌中门齿)的内侧,是否能感觉到,这两颗牙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条突起的棱?如果用牙医的口腔镜从内侧观察,你会发现上门齿的背面,大都是两边高、中间低,像是把小铲子。这种特征,在体质人类学中称为“铲形门齿”。

圆板牙增加耐用性(铲形门齿板牙)(1)

科学统计结果表明,将近90%的中国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铲形门齿。在日本、韩国等东亚近邻民族中,铲形门齿的比例也相当高。而在欧洲、非洲各民族的人群中,就极为罕见了。比如欧洲人中,只有约2%有铲形门齿。

圆板牙增加耐用性(铲形门齿板牙)(2)

从相貌上,这副长在牙齿背面的“铲子”完全看不出来。但因为它在东亚人群中特有的高频率,加上牙齿可在遗骨中长期保存,因此对于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法医来说,铲形门齿就成了东亚人群的主要识别特征。

顺带一提,人嘴里上下排共有8颗门牙,其余6颗通常也有或深或浅的“铲子”。但上颌中门齿最直观最突出,各族群差异最明显,因此被当做族群识别标准。

圆板牙增加耐用性(铲形门齿板牙)(3)

美洲亲戚有,南洋亲戚无?

国内互联网上曾有个流行段子,说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其实是远渡重洋的殷商遗民,甚至还有“印第安=殷地安”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极不靠谱(叫“印第安人”是因为当年哥伦布误把美洲当印度,搞了个乌龙),但印第安人的肤色、相貌确实跟中国人有几分相似,出现铲形门齿的频率也非常高。难道他们和中国人真是亲戚?

圆板牙增加耐用性(铲形门齿板牙)(4)

亚美人种就是以东亚人和美洲原住民命名的

答案是肯定的:印第安人的祖先,大约在距今2万—1万年前的冰川期,才从东北亚进入美洲大陆——当时气候寒冷、冰川扩大,海平面随之降低,使亚洲与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变为陆桥。东北亚的狩猎民族追逐着兽群,通过陆桥来到了这片陌生大陆。

圆板牙增加耐用性(铲形门齿板牙)(5)

以古人类学的尺度看,印第安人的祖先和东亚人的祖先,分家时间不算长。既然这样,两家有着相似的外貌和同款门牙,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与东亚人血缘颇为密切的另一大族群——在东南亚、太平洋广布的南岛人,却很少出现铲形门齿。看来,大板牙里藏着的亲戚关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圆板牙增加耐用性(铲形门齿板牙)(6)

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诸多岛国民族都属于南岛人,因为长期生活在热带,普遍肤色较深,而且很少有铲形门齿

上百万年的“东亚标配”铲形门齿不光被用来划分族群,还曾经卷入一场巨大的纷争:我们从哪里来?

在古人类学界,长期存在着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全球的现代人(智人),都是数万年前从东非迁徙而来,称为“非洲起源说”;另一派则认为,各地的人类,都是由本地的早期人类原地演化而来,称为“多地起源说”。

主流的“非洲起源说”有基因分析为据,而“多地起源说”在东亚地区,也有化石佐证:在中国境内出土的化石古人类中,从著名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等直立人,到年代晚些的丁村人、马坝人等早期智人,再到山顶洞人等现代人,几乎都有着铲形门齿。而在东亚之外的其他地方,古人类的铲形门齿的情况十分少见。门牙有没有“铲”,对吃东西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一些“多地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东亚古人类普遍长出的铲形门齿,不大可能是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更可能是从祖先一脉相承而来。。。难道,我们东亚人的祖先真的与众不同?

铲形门齿,只是“充话费送的”?

随着生物科技发展,人类学者开始把研究DNA作为新的突破方向,这就是分子人类学。很快,研究者们就找到了控制铲形门齿的关键——EDAR基因,它负责调控皮肤、毛发和汗腺的发育。

相比其他现代人族群,大部分东亚人,印第安人身上的EDAR基因,带有一个突变:EDARV370A。铲形门齿这个特征,正是它的杰作。

不过,比起改变门牙的形状,它还有更多更大的用处:EDARV370A这个变异,能让人长出较为粗硬、不易卷曲的毛发,拥有更多的汗腺和皮脂肪。乳腺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汗腺,携带该突变基因的女性,乳腺组织更致密、发达,能产生有特色营养的乳汁,同时乳房脂肪减少,外形更小巧。

头发直、易出汗、乳房小,这些都符合现代东亚人(以中国人为代表)的总体体质特征。为什么这个突变基因在东亚如此普遍?研究者任务,这是对东亚环境的适应:东亚地区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冷夏热温差巨大。汗腺密集,出汗更多,有助于度过酷夏;较多的皮脂,能在冬季的干冷寒风中保护皮肤;特殊的乳腺,则可为婴儿提供含更多脂肪酸和维生素D的奶水。由此看来,铲形门齿只是个基因关联的“附赠品”。而前面那些特征,才是这个突变基因被选择出来的理由。

一样的土地,一样的牙齿

弄懂了导致铲形门齿的基因突变,分子人类学又计算出了这个突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大约是距今3万年前,出现在今天中国的中部地区。然而几十万年前“北京人”等直立人的铲形门齿怎么解释?我们身上这个3万多岁的突变基因太年轻,应该不是从这些老前辈身上继承来的。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分子人类学证据表明,人类演化很可能是“连续演化附带杂交”模式:我们现代人的主要祖先确实来自非洲,同时也有少量其他古人类的基因。

但铲形门齿以及它背后的基因,却与此无关,而是自然选择的力量——每一批定居东亚的人类,都在经历严酷的生存考验之后,被筛选出了适合这片土地的基因特征。看似平平无奇的铲形门齿,却蕴藏着我们祖先的生存之道。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我,即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