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C进行再创作之前,蝙蝠的名声并不太好,这些会飞的小动物因为特殊的习性多与魔鬼、吸血鬼、巫术等事物联系在一起。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

马特·默多克:“虽然我从小就在社会的大染缸中摸爬打滚,但并没有丧失心中的希望,一次意外的事故让我失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视力,残余的四感却变得更加敏锐。在师从棍叟后我习得了利用感官的新方式,热度、微风、压力、声波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方式成了我的新耳目,我不用眼睛就能感觉到周围的空间环境,并且比以往更加清晰。白昼时我是法律的维护者,而到了夜晚我就是正义的代行者。”

布鲁斯·韦恩:“虽然我的家庭是哥谭首富,但无忧无虑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我的意志,即使是痛失双亲也没能将我击倒,这座城市的混乱反而让我铲除犯罪的欲望更加坚定。严酷的体能训练、特定的饮食结构再加上经过十年的游学,我成为了数一数二的格斗和战术大师,即使没有超能力也无妨,我的勇气无人能比,我的技巧举世无双。”

马特·默多克:“没错,我就是夜魔侠!”

布鲁斯·韦恩:“没错,我就是蝙蝠侠!”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2)

这两位英雄,其实都由同一位演员饰演过

上世纪40年代,年轻的画师鲍勃·凯恩陷入了烦恼之中,时年26岁的他和同伴接下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侦探漫画》打造一位当家英雄。在此之前,DC借着在《动作漫画》中首次出场的超人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也是超级英雄首次登上历史舞台,令人耳目一新的设定、惩恶扬善的主题、痛快淋漓的故事形式很快就俘获了一众读者,《动作漫画》当即成为了DC的头牌,也引领越来越多的漫画公司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

虽然同属于一个公司,但相比起同伴的大红大紫,向来人气平平的《侦探漫画》处境就有些尴尬了,主打各种侦破和冒险漫画的它一直缺少一位能稳定支撑销量的主心骨,并且这种情况在新题材的面世后变得更加严重,大批读者倒戈向了简单易懂的超级英雄,鲍勃·凯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的。由于刊物本身的定位,《侦探漫画》的超级英雄注定不能像超人那般鲜艳夺目,佐罗是个很棒的样本,只不过放在现代的背景下他还是缺了点什么,人们想要的是城市的守护者,这位超英侦探必须保持神秘感,又得对罪犯拥有足够的威慑力……佐罗、夜晚、神秘,综上所述,蝙蝠似乎是个不错的代号。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3)

后来大部分超级英雄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佐罗的影响

事实上蝙蝠在西方的名声并不算太好,在DC对它们进行再创作之前,这些会飞的哺乳类小动物因为它们特殊的习性,在民间传说中多与魔鬼、吸血鬼、巫术等事物联系在一起,北欧等地甚至认为蝙蝠是不得安息的死者灵魂,与吸血鬼同名的巧合更是让它们背上了沉重的误解。在这种愚昧的时代背景下,伪冒的通灵者们用它来完善自己高深莫测的形象,蛊惑百姓掏光自己的钱包;文艺创作者们凭借它们的特性创作出了昼伏夜出的吸血鬼,在数百年间大行其道;而在好莱坞等一众电影公司眼中,带有神秘色彩的蝙蝠大概生来就和古堡以及恶魔挂钩吧。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4)

无论东西方文化,蝙蝠这种益兽永远与恶魔和鬼魅绑定(图为永井豪名作《恶魔人》)

除了通俗文化中的迷信色彩,蝙蝠有时也会因为自身的神秘气息而被当成强大的象征。在中世纪时,蝙蝠常常被用与长剑、盾牌等兵器的造型,以此来威吓敌人,有的骑士也会将蝙蝠当作自己的家徽;而在飞机刚刚踏上战场的年代,在机身上绘图成了王牌飞行员们的专利,这些图案既可以快速分辨敌我,也能够当成炫耀功绩的勋章,在这种情况下图案的选择对每位飞行员来说都很重要,而蝙蝠便成了不少人的首选,机头标志中的蝙蝠总是面目狰狞、张牙振翅,与人骨、刀剑一同彰显着对敌人的挑衅。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5)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6)

即便如此,更多的飞行员还是选择了美女涂鸦

虽然对未知的事物人们总会心怀敬畏,但相比敬畏更多的人却选择了去污蔑。在不少人的童年启蒙读物《伊索寓言》中就有一则关于蝙蝠的故事,里面讲到鸟类和走兽宣战,双方互有胜负,但兼具双方特点的蝙蝠却总是依附在胜者身边。而当鸟兽宣告和平停战时,交战的双方明白了蝙蝠的欺诈行为,将其裁定为有罪,并剥夺了它享受阳光的权利。从此之后蝙蝠只能藏身于黑暗,只有在夜晚时才能偷偷摸摸地活动。这无疑是人类对蝙蝠的污蔑,一方面人们惧怕这些面容可怕的生物,而另一方面又将其想象为两面三刀的胆怯之徒。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7)

黑人问号脸的暗影长者

不过抛开最后一点,蝙蝠似乎是《侦探漫画》的完美选择,神秘、强大、阴冷、恐怖,传统文化中的蝙蝠涵盖了所有超级英雄的要素。即便如此,最初的蝙蝠侠可远没有如今这么帅气,由于超人的成功,后来者在创作过程中难免都会受到他的影响,鲍勃·凯恩也不例外,在他的的初稿中蝙蝠侠仅仅只是一位普通人,为了飞行他必须装备一对翅膀式的装备,为此他考虑过老鹰、鸽子、金雕等形象,但都不着调,最后还是在达·芬奇的手稿中找到了灵感。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8)

鲍勃·凯恩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9)

比尔·芬格

于是最初的蝙蝠侠不仅身着鲜红紧身衣、头戴黑色眼罩,连披风也变成了两只无法收起的蝙蝠翅膀,头发干脆就是金色的。还好鲍勃并不是一个人在工作,他的助手比尔·芬格觉得这样的蝙蝠侠不符合侦探的形象,在他的建议下蝙蝠侠的红衣换成了黑衣,翅膀变成了斗篷,而原来的眼罩则按照词典中的蝙蝠图样改成了尖耳朵的头盔,如今蝙蝠侠的所有经典元素几乎都是在此时奠定的基础。可惜的是,鲍勃·凯恩的初稿并没有流传下来,不然我们也能一睹老爷的奇葩金发造型了。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0)

根据描述复原的初代蝙蝠侠大致是这样…

1939年5月,两人合作创造出的蝙蝠侠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有了领军人物的《侦探漫画》也成为了DC旗下最受欢迎的系列。以蝙蝠为代号的布鲁斯不仅让世人看到了超级英雄有别于好好先生的另一面,也成功地打破了世人对于蝙蝠的固有印象,作为哥谭市夜间的守护者、威慑罪犯的象征,这位人形蝙蝠神秘但不迷信,可靠却又有点孤傲。虽然后世的布鲁斯和他的“不杀”原则广为人知,但此时的蝙蝠侠可没那么好说话,他更像是一位高配版的暴力佐罗,对使用枪械毫无芥蒂,并且在打击罪犯时绝不留情,无论是绞杀还是枪决在早期的漫画中都并不罕见。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1)

无巧不成书,以蝙蝠为象征的布鲁斯·韦恩在诞生之初也受到过同族的污蔑,只不过这项指控比两面三刀更加严重。上世纪50年代,为了吸引潜在的受众、也是为了让更多的父母同意他们的孩子阅读漫画,DC试图让蝙蝠侠的风格更加平易近人,从此前的冷峻侦探风向温和家长风转变,罗宾应运而生。在初期被称作“神奇小子”的罗宾和蝙蝠侠的相识充满了戏剧性,也让人们见识到了这位黑暗行者心中残存的温柔。此后,蝙蝠侠与罗宾便成了美漫中最著名的一对金童组合,双人组队行侠仗义的模式甚至成了DC的标配。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2)

知更鸟罗宾的更替史

但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看来可不是这么一回事。每个时代都得有人站出来为当时失败的父母们背锅,只有把对孩子的失职归咎到其他事物后才能让他们心安理得地继续履行职责,而在当时,站出来背锅的就是漫画。在一位心理学家出版的书籍里,他将漫画称为犯罪的温床,宣称其中的暴力情节会诱导儿童模仿,以“打击犯罪”为主题的超英漫画更是其中的主力军。在这种风潮之下,DC也没能独善其身,不少家长把矛头对准了《蝙蝠侠》,声称书中含有同性恋以及娈童的暗示,他们认为漫画中的蝙蝠侠与罗宾被隐晦地描绘成了恋人的关系。虽然这荒谬的指责为大多数人所不齿,DC官方也从未对此做出正式的回应,但也有人认为蝙蝠女、猫女的角色的出现就是官方间接的反驳。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3)

这绿色的小短裤确实容易让人把持不住

蝙蝠侠的成功可以说是空前的,在布鲁斯·韦恩之前,几乎所有西方人关于蝙蝠的印象都是邪恶恐怖的吸血鬼,虽然1897年出版的《德古拉》确实算得上一步优秀的小说,奈何吸血鬼设定实在太过玛丽苏,聪明绝顶、文质彬彬、对异性拥有致命的吸引力,这些充满槽点的特质也顺带延续到了蝙蝠的身上,而经此一役开创出的滥俗流吸血鬼小说更是让本就被人所不喜的蝙蝠变得更加声名狼藉。好在蝙蝠侠的创作者们对这些小动物并没有什么偏见,在无数编剧和画师的努力下,布鲁斯·韦恩用改变了人们对于蝙蝠的第一印象,从以往的空洞乏味变得有血有肉。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4)

如今,在面对黑色的蝙蝠标志时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印象都会是蝙蝠侠,这种成功当然离不开当初比尔·芬格的坚持,虽然有人说他对于蝙蝠太过狂热,但这种情有独钟也的确作为传统延续了下来,在此之后几乎所有蝙蝠侠系列的设计都带有明显而又独特的风格,从蝙蝠镖、抓钩枪、多功能腰带,到探照灯、蝙蝠汽车、蝙蝠摩托,这种鲜明的象征主义也完美地彰显了蝙蝠侠的核心理念:象征。就如同经典的DC作品《V字仇杀队》所言:思想是不怕子弹的。V的面具是一种精神,蝙蝠侠的标志也是一种精神,它象征着布鲁斯·韦恩对哥谭的执着、对父母的内疚,更重要的是对于正义的追求,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这些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小小的一枚蝙蝠标中,也间接影响了无数人的成长。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5)

个人色彩浓厚的蝙蝠装备

如果说蝙蝠侠是对于蝙蝠最成功的“洗白”,那么也有一部作品是将蝙蝠的黑暗面放大到了极致,它就是日本漫画家浦泽直树的《蝙蝠比利》。

也许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人们对于蝙蝠的恐惧和妖魔化,它们和厄运几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14世纪时就曾有女士因蝙蝠群聚集在她的房子而被烧死的记录,大文豪莎士比亚也曾在自己的戏剧中向蝙蝠祈灵,直到现在还有不少教徒认为蝙蝠是魔鬼的造物。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充满野心地将背景放在上世纪40年代,年轻地日裔美国漫画家凯文·山县发现自己所创作的漫画形象比利蝙蝠很多年前就在日本出现过,为了避免抄袭的嫌疑他回到了日本寻求授权,只不过凯文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中了。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6)

在追查到蝙蝠比利的形象来源于一本古书之后,凯文意外地发现蝙蝠活了过来,并在与之前创作比利故事的老漫画家相遇后,得知蝙蝠比利的系列漫画可以精准地预言历史的走向,传言绘有蝙蝠形象的故事更是可以操纵历史,这只蝙蝠贯穿了人类的所有历史,只会在特殊的时间醒来、选择特殊的人类,将未来托付在他们手上。而这次,它们选择的人选似乎就是凯文·山县。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7)

漫画的剧情以悬疑故事和真实历史结合的方式推进,大多通过化名的方式影射当时的历史世间,在时间节点上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的美国社会处于核战的阴云之下,虽然依旧强大但内里却暗流涌动;而另一块主场日本尚未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虽然经济得以恢复但依旧自卑。动荡不安的年代,十分符合蝙蝠兴风作浪、教唆他人的习性,无论是希特勒、同盟军司令部、珍珠港事件,还是肯尼迪遇刺、阿波罗登月都能在其中找到端倪,这些或大或小的事件都是因为受到了蝙蝠的蛊惑才做出了相应的抉择。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8)

希特勒和爱因斯坦的相遇

然而在故事的后期,前期强调的悬疑元素却被颠覆了,被比利选中的人并没有受到外部的蛊惑,也不存在什么蝙蝠的指引,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自身的幻想,所以操纵历史的蝙蝠到底存不存在呢?又或者只是蝙蝠比利隐瞒了自己的存在?这些问题大概并没有标准答案,它既可以是驱使和操控人类历史的外来意志,也可以是超乎世界的高维度存在,又或者是人的野心和欲望,但最有可能的,也许和现实生活中蝙蝠受到污蔑的原因一样,也是因为人心中的贪欲和自卑,以及对未知的期冀和惧怕吧。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故事中借蝙蝠之手对巨头迪士尼的讽刺,在漫画中凯文的助手查克在帮前者代笔时受到了神秘商人的蛊惑和蒙骗,签下了转让蝙蝠比利的声明,而商人则通过自己的能量将原本人气下滑的蝙蝠比利运作成了举世闻名的大作。漫画中的假查克跟迪士尼帝国的奠基人沃尔特·迪士尼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远没有照片上那么祥和,而他本人与其说是热爱动画的制作人还不如说是老谋深算的商人,利用卡通产业初期的法律漏洞和空子网罗了一大批角色,连看板角色米老鼠都不是迪士尼的原创,而是画师乌布·伊沃克斯的作品。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19)

《比利蝙蝠》中欺世盗名的“查克.卡尔金”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20)

现实中的自称米老鼠生父的怀特.迪斯尼

而蝙蝠比利的原型考据也值得人深思,上世纪20年代时风靡世界的动画形象并非迪士尼所有,而是一只夸张滑稽的菲力猫。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21)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22)

菲力猫和比利蝙蝠

这位默片时代的动画巨星一直是迪士尼在发展初期的借鉴对象,而这个角色背后也有着一对冤家:画师奥托·梅斯莫和他的老板帕特·苏利文,只不过当菲力猫风靡全球时,前者却一直处于后者的阴影中,当帕特·苏利文名利双收时,奥托却一直在工作室埋头苦干,直到五十年后帕特因酗酒和抑郁症去世才让自己得名字为人所知。而同处一个行业的浦泽直树大概对这些黑暗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才在作品中以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同行表示不满吧。

蝙蝠为什么不能和动物一起灭绝(因这些人们的存在)(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