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老师

来源:星陪伴(xinghuivip)

诗经采芑此诗描绘的是方叔为将讨伐荆楚(诗经采芑此诗描绘的是方叔为将讨伐荆楚)(1)

《小雅·采芑》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此诗描绘的是周宣王时期,任用方叔为将,率战车三千讨伐荆楚,凯旋而归,擒获战俘,史称方叔伐楚。全诗四章,每章十二句,可分为两层。前三章为第一层,着重表现方叔指挥的这次军事行动的规模与声势,同时盛赞方叔治军的卓越才能;第四章为第二层,道明讨伐荆蛮后的战功,表达了西周军队无城不破、无坚不摧的自信心和威慑力,也点明了这次征战的目的和用意。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的诗歌。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作品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可以说《诗经·小雅》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小雅·湛露》属二雅中的宴饮诗。《毛诗序》:“《湛露》,天子燕(宴)诸侯也”,又《左传·文公四年》:“卫甯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卫国的甯武子出使到鲁国,鲁文公设宴招待他,还为他赋诗。甯武子没有辞谢,也没有赋诗回答。鲁文公让行人私下探问是为什么,甯武子回答说:“下臣以为鲁文公是在练习而演奏的。从前诸侯在正月到京师朝贺天子,天子设宴奏乐,这是赋《湛露》这首诗,天子坐在朝堂上,诸侯要听从天子的命令。”因为这是天子为诸侯设宴时才能赋的诗,甯武子不敢承受这样的大礼,所以他没有回答。

这首歌颂的雅歌,是人们在誓师宴会上唱的雅歌。西周末周宣王时期,以元老重臣方叔为将,率兵车三千讨伐荆楚,作战势如破竹,多有擒获,战利品“俘金”中包括楚国宗庙青铜重器,史称方叔伐楚。周朝自周文王起,就开始了屯兵制度,周朝每占领一地,或准备去占领该地,都要动员人们迁移到该地居住,以此来巩固国家的安定。这首雅歌所歌颂的就是这样一次征战行动。

《诗经·采芑》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方叔率止。

乘其四骐,四骐翼翼。

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旂旐央央,方叔率止。

约軧错衡,八鸾玱玱。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方叔率止。

钲人伐鼓,陈师鞠旅。

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

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薄言:句首语气词。


芑(qí):一种野菜。


新田:毛传:“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日畲(yú)。”


菑(zī)亩:见上注。


涖(lì):临。


止:语助词。


干:盾。


试:演习。


骐(qí):青底黑纹的马。


翼翼:整齐严谨的样子。


路车:大车。路,通“辂”。


奭(shī):红色的涂饰。


簟(diàn)茀(fú):遮挡战车后部的竹席子。


鱼服:鲨鱼皮装饰的车箱。


钩膺(yīng):带有铜制钩饰的马胸带。


鞗(tiáo)革:皮革制成的马缰绳。


中乡:乡中。


旂(qí)旐(zhào):画有龙和蛇图案的旗帜。


约軝(qí):用皮革约束车轴露出车轮的部分。


错衡:在战车扶手的横木上饰以花纹。


玱(qiāng)玱:象声词,金玉撞击声。


服:穿起。


命服:礼服。


芾(fú):通“韍”,皮制的蔽膝,类似围裙。


有玱:即“玱玱”。


葱珩(héng):翠绿色的佩玉。


鴥(yù):鸟飞迅疾的样子。


隼(sǔn):一类猛禽。


戾(lì):到达。


止:止息。


钲(zhēng)人:掌管击钲击鼓的官员。


陈:陈列。


鞠:训告。


显允:高贵英伟。


渊渊:象声词,击鼓声。


振旅:整顿队伍,指收兵。


阗(tián)阗:击鼓声。


蠢:愚蠢,无知的举动。


蛮荆:对南方部族的蔑称。


大邦:大国,指周王朝。


元老:年长功高的老臣。


克:能。


壮:光大。


犹:通“猷”,谋略。


执讯:捉住审讯。


获丑:俘虏。


嘽(tān)嘽:兵车行走的声音。


焞(tūn)焞:车马众多的样子。


玁(xiǎn)狁(yǔn):古代少数民族匈奴在周朝时的名称。


来:语助词。


威:威服。“蛮荆来威”即“来威蛮荆”。


大意:

战士们采苦菜在行军间隙,从那片去年刚开垦的新田,转到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势逶迤,三军儿郎挥盾演武有士气。

尊贵的方叔我们的好统帅,高坐战车把青黑骏马驾驭,四匹青黑骏马进退都有序。

高大的战车远看遍体彤红,垂方纹竹帘鱼皮箭袋斜披,马儿胸前大带缨络嚼头系。

战士们采苦菜在军营四旁,从那片去年刚开垦的新田,转到这块民居田野的中央。

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势浩荡,蛟龙龟蛇的战旗高高飘扬。

尊贵的方叔我们的好统帅,他的战车红皮缠毂纹横辕,马嘴边的八只鸾铃响叮当。

尊贵的方叔身着天子命服,大红蔽膝是那样富丽堂皇,身上的青苍佩玉朗朗脆响。

苍鹰隼鹞长空中疾飞如电,它尽展雄姿时而一飞冲天,时而停止飞翔栖落在树尖。

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起尘烟,三军儿郎挥盾演武壮如山。

尊贵的方叔我们的好统帅,士兵们鸣金击敲响彻霄汉,列队誓师发出必胜的宣言。

我们尊贵的方叔威风凛然,击鼓前进咚咚咚响个不停,鸣金收兵锵锵锵肃然静安。

你这愚蠢不开化的荆蛮人,胆敢跟我泱泱大国作对头。

尊贵的方叔元老英雄人物,老当益壮操劳国事善筹谋。

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抓捕审讯万千俘虏竞授首。

战车阵滚滚而来隆隆作响,隆隆作响滚滚向前不停留,犹如雷霆万钧震天动地吼。

我们尊贵的方叔威风凛凛,亲率大军出征讨伐猃狁族,愚蠢的蛮荆人敢不低下头!

诗经采芑此诗描绘的是方叔为将讨伐荆楚(诗经采芑此诗描绘的是方叔为将讨伐荆楚)(2)

《小雅·采芑》诗的开首以“采芑”起兴,很自然地引出这次军事行动的地点:“新田”、“菑亩”。紧接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出现在旷野上,马蹄得得,敲不碎阵列中之肃穆严整;军旗猎猎,掩不住苍穹下之杀气腾腾。在这里,作者以一约数“三千”极言周军猛将如云、战车如潮的强大阵容,进而又将“镜头的焦距”拉近至队伍的前方,精心安排了一个主将出场的赫赫威仪。只见他,乘坐一辆红色的战车,花席为帘、鲛皮为服,四匹马训练有素、铜钩铁辔,在整个队伍里坐镇中央,高大威武而与众不同。真是未谋其面已威猛慑人。诗的第二章与上大体相同,以互文见义之法,主要通过色彩刻画(“旗旐央央”,“约軝错衡”),继续加强对军事行动队伍声势之描绘。在对方叔形象的刻画上则更逼近一步:“服其命服”的方叔朱衣黄裳、佩玉鸣鸾、气度非凡。同时也点明他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第三章格调为之一变,以鹰隼的一飞冲天暗比方叔所率周军勇猛无敌和斗志昂扬。接下来作者又具体地描绘了周师在主帅的指挥下军事行动阵法的情形:雷霆般的战鼓声中,战车保持着进攻的阵形,在响彻云霄的喊杀声中向前冲去;战斗结束,又是一阵鼓响,下达收兵的号令,队伍便井然有序地结束军事行动,整顿完毕后,浩浩荡荡地返回营地。(“伐鼓渊渊,振旅阗阗”)。第四章辞色俱厉,以雄壮的气概直斥无端滋乱之荆蛮(“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记功说,以方叔如此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之师旅讨伐荆蛮,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敌之军,拔敌之城,俘敌之人,败之于谈笑挥手之间(“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统观全诗,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诗综合运用了《诗经》中常见的“赋比兴”写作手法,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诗写作手法有详细解析:“兴也。…故赋其事以起兴,…赋也。方叔盖尝与于此伐之功者,是以蛮荆闻其名而皆来畏服。”。其二,此诗从头至尾层层推进,专事渲染,更以气势胜。

诗经采芑此诗描绘的是方叔为将讨伐荆楚(诗经采芑此诗描绘的是方叔为将讨伐荆楚)(3)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兴也。宣王之时,蛮荆背叛,王命方叔南征,军行采芑而食,故赋其事以起兴,曰:薄言采芑,则于彼新田,于此菑亩矣。方叔莅止,则其车三千,师干之试矣。又遂言其车马之美,以见军容之盛也。”(第三章)“兴也。言隼飞戾天,而亦集于所止,以兴师众之盛,而进退有节,如下文所云也。”(第四章)“赋也。方叔盖尝与于此伐之功者,是以蛮荆闻其名而皆来畏服。”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振笔挥洒,词色俱厉,有泰山压卵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