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在3-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

等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时好时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会学习,就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句话说得好:“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在孩子的成长中,高分数、好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事实上,一些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问题经常被忽略,它们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

然而,如今有许多孩子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

1、有时间观念,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的孩子很少,导致孩子在学习和做作业上,效率低下。

2、缺乏随时整理书桌学习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

3、在上课学习时,精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写作业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潦草,丢三落四;

4、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

5、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依赖性强,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

以上这些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我们老师、家长平时对孩子能做到严格要求,有耐心和信心,孩子这些不良学习习惯是会逐渐克服掉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养成有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必须做到:

1、入学的学期初,要加强孩子课堂常规的训练尤为重要,在学期初这几个星期,老师可让孩子少学点知识,也要多花点时间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的习惯。

2、孩子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一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又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静下心来学习吗?

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如,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今天作业多不多呀,肚子饿不饿呀等与学习无关的问题。更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其他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小天地,致使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帮助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养成习惯。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孩子制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比如,二年级的一个孩子,由于父母的影响,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学,什么时候玩的好习惯,他的自控能力特强,不论多么精彩的事情,只要到了学习时间,他都会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制定作息时间表,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己制定,从周一到周日每一天的学习活动,都要有一个详细时间安排。要把它贴到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以便让父母监督。

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题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应从小抓起,从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孩子能做好的事,父母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本领。同理。孩子学习做作业时,家长不要坐在孩子一旁监督,也不陪孩子看书,做作业。要让孩子养成按时独立作业的好习惯。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要尽量采用启发式,鼓励孩子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多思考的习惯,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迫使孩子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小学需养成的三个习惯(小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