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现代中国人日常食物,与千年前祖先吃的,有很大不同。比方我们常吃的玉米、土豆、红薯,均原产美洲,引入中国只几百年前时间,进不了古人的食谱。

地瓜的拉丁文学名(洋芋番茄胡萝卜)(1)

辣椒,很多南方人餐餐离不开。我们有个错觉,以为辣椒自古就有,其实明朝末年辣椒才传入中国,也就300多年历史,普及可能只有200年。辣椒也是原产美洲。

辣椒,湖北方言以前称“灯笼椒”为大胡椒、大椒。

中国先古所说的“五谷”——稻、黍、稷、麦、菽,其中黍与稷早已退出主粮范围。黍shǔ,称大黄米,有黏性。稷jì,即粟,小米。

其实五谷中的“麦”,原产地也不是在中国,但引进较早,可以视为中国自古就有的食物。

稻与菽,原产中国。菽shū,即大豆,或豆类。

地瓜的拉丁文学名(洋芋番茄胡萝卜)(2)

引进作物,命名有规律

现代人吃的食物,很多是引进的。引进作物的中文命名,有历史“年轮”。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丝绸之路,众多植物品类从西边引进到中原。从西汉到唐宋,从西域引进的物品及作物,以“胡”命名。

胡,胡人,中国古代早期,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也泛指外国或外族的物品,胡琴,胡笳,胡床(马扎)。

从国外(主要是西域)引进的作物,也以胡命名,如胡萝卜、胡椒、胡豆(蚕豆)、胡蒜(大蒜)、胡妥(芫荽)、胡瓜(黄瓜)、胡桃(核桃)等。

明朝打通海路,一些国外物品从东南沿海引进过来,这个时期引进物种以“番”命名。番瓜(南瓜)、番豆(花生)、番薯(红薯)、番茄、番麦(玉米)、番椒(辣椒)、番石榴、番鸭等。引进的物种原产地多在隔着大洋的美洲。

地瓜的拉丁文学名(洋芋番茄胡萝卜)(3)

番,在古汉语中,有外国或外族之义:番邦,和番。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欧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这些洋货主要是工业产品,其中文命名大都带“洋'字。铅笔,称洋笔。火柴,称洋火。煤油,称洋油。轮船,称洋船。蜡烛,说为洋蜡。水泥,称为洋灰。还有洋线、洋布、洋瓦、洋铁、洋伞、洋蜡等等。从这些洋名称,说明了人类工业文明是从西方开始的。

这个时期引进的植物,也是以“洋”冠名:洋葱、洋姜、洋芋(马铃薯)等。

还有洋白菜、洋参。洋白菜即包菜,学名甘蓝。洋参,西洋参的简称,原产北美等地。

洋葱,原产于中亚或西亚,地理大发现之后,由欧洲向世界传播。18世纪时《岭南杂记》记载,洋葱由欧洲白人传入澳门并在广东一带栽种。

洋姜,即菊芋,湖北农村有栽种。洋姜有点像生姜,但不辣,可做腌菜,吃起来又甜又脆。

洋槐,即刺槐树,原产美国。

地瓜的拉丁文学名(洋芋番茄胡萝卜)(4)

胡瓜改名了,胡萝卜为何没改名?

汉语词汇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引进作物的名称,现在的通称与旧时通称大不相同。洋芋,现在通称马铃薯,俗称土豆,“洋芋”已沦为方言了。番薯现通称红薯,“番薯”沦为方言。番豆现通称花生,“番豆”沦为方言。

有些名称的更改,是合理的,如番椒改辣椒,番薯改红薯,舍弃了名称中的外来特征,强调了作物自身特点。番椒很辣,番薯是红色的。当然,辣椒也有不辣的,红薯也有紫色的,但非主流。

有些名称更改,并不一定很合理,如洋芋改称土豆,番豆改称花生。

以胡命名的作物,古代很多,但现在沿用的却极少,只有胡椒、胡萝卜极少数。改名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北人避石勒讳,改呼黄瓜。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后赵的开国君主。他是胡人,认为胡是篾称,所以要去胡字。

二是隋炀帝大忌胡人,要求将涉“胡”的字眼全部更换,胡床改为交床,胡瓜改为黄瓜。

“石勒说”没文献依据,不足为信。“隋炀帝说”有唐代史书记载,比较权威。

胡豆、胡蒜、胡桃,分别改名为蚕豆、大蒜、核桃。胡妥改为芫荽,芫荽即香菜。

关于黄瓜的改名,一度有网友热议:黄瓜是绿色的,为什么叫黄瓜?其实黄瓜成熟后,本来就是黄色的,或黄绿色,只是现代人爱吃嫩,专吃嫩嫩绿绿“未成年”生黄瓜。“老黄瓜”现在基本没人吃了,市场上也看不到“老黄瓜”。

有句歇后语:老黄瓜刷绿漆——装嫩。黄瓜嫩时很绿,老了(成熟)变黄。

地瓜的拉丁文学名(洋芋番茄胡萝卜)(5)

还有人问,胡瓜、胡豆等改名了,胡萝卜、胡椒为何没改名?答案是胡萝卜、胡椒是隋朝以后才引进中国的。

地瓜的拉丁文学名(洋芋番茄胡萝卜)(6)

胡萝卜原产阿富汗,12世纪(宋朝)经伊朗传入中国。因与中国本土白萝卜相像,故名“胡萝卜”。胡萝卜与白萝卜是近亲。

胡椒原产印度,约在唐代引入我国种植。胡椒与本土物种花椒籽粒相像,也均有刺激性味道,故名。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