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街的大栅栏,相信不管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都非常熟悉,但是知道鲜鱼口的人就少多了。
鲜鱼口就在前门的步行街上,和大栅栏正对面。
鲜鱼口是条小街,很短,规模没有大栅栏大,名声也不及大栅栏响亮,但历史要比大栅栏早很多。
570多年前的明朝正统年间,这个地方还叫做“线市口”,据说最初是卖针头线脑的地方。
因为来买针线的都是小媳妇老太太,颇有商业头脑的人看到商机,就把菜摊、肉摊也摆了进来,这些媳妇、太太、老婆婆们买了针线正好捎带着买点肉和菜回去。
这里曾经也是漕运码头,与大运河连着,卖鲜鱼的鱼贩最多,所以后来干脆改为“鲜鱼口”了。
鲜鱼口还有着动人的传说:一位老人从这里买了一条活鲤鱼,回到家放到盆里,想着第二天为家人做一道美味时,突然发现这条鲤鱼全身通红,摇头摆尾非常好看,老人家不舍得吃了。第二天却发现鱼不见了,鱼缸里竟然堆着明晃晃的金子。老人家喜出望外,为了答谢鲤鱼,他每天都到鲜鱼口买一条活鱼,再拿回去放生。
不管是“线市口”,还是“鲜鱼口”,这里曾经因水兴旺是不争的事实,不远处的三里河、水道子、河泊场等地的地名可以作证。
至于鲜鱼口何时没了水,何时没了鱼,历史并未记载。只知道清末光宣年间,河道干涸,两旁盖起了许多民房与商铺,慢慢地趋向于商业化。
修缮后重新开张的鲜鱼口,增添了许多以“鱼”为元素的装饰。
在东西口入口处,均有一个铁艺的鱼形花门,步行街的砖雕、井盖、牌扁均以“鱼”为主题。
如今,这里已改造成老字号美食街,里面聚集了便宜坊、天兴居、稻香村、锦芳小吃、天源酱园、吴裕泰、锅贴王等著名老字号小吃。
除了餐馆,里面还有戏园、浴池、茶楼和手工艺作坊等。
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更加突显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北京特色。
颇有历史感的各式招幌颜色鲜亮,迎风摇摆。
鼎鼎大名的“锦芳”小吃,每年正月十五前几天,为了买到正宗的锦芳元宵,京城每一家“锦芳”门前都会出现长龙一样的队伍。
吴裕泰的茶业很有名,你尝过他们家的冷饮吗?
我们买了花茶冰淇淋和经典奶茶,冰淇淋的茶业味儿很浓,有点苦,奶不多,要快点吃,否则会化得很快。奶茶里面加了银耳,这是吴裕泰的独创吗?味道还可以,只是还是更加喜欢加了珍珠的奶茶。
所有的中华老字号基本上都能看到。
来北京旅游必来前门大街,只要来到前门大街,鲜鱼口基本上是必经之地。
与一些旅游区只看不买,或者价格奇葩不同,鲜鱼口里面基本上都是老北京美食,物美价廉,除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本地人也会来,经常是打包带走。
“天兴居”的炒肝也很有名气,我们就是冲着他们家炒肝来的。
其实我对于炒肝并没有那么喜欢,几片猪大肠猪内脏,加上粘稠无比的汤汁,感觉不出来有多美味。可是据说鲜鱼口的天兴居开张那天,好多人从海淀、石景山甚至更远的地方赶过来,冒着严寒,排着长队,就为了吃上一口天兴居的炒肝。
外地人可能永远不会理解,但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这就是童年的回忆吧,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执念和情怀。
丰年灌肠的店面很小,除了收银员,只有一位炸灌肠的师傅,里面的桌椅也不多,坐不下的,就端着简易小盘子站在外面吃。
熟灌肠一份20元,生灌肠一斤22元。我们呆了十几分钟,期间就有好几个人直接买生灌肠。炸的时候要切的厚一些,跟店里师傅的操作手法没什么两样。生灌肠放冰箱里可以保存7天左右,不需要冷冻。
除了老字号,鲜鱼口还有许多快时尚品牌入驻。
“铛铛车”是前门一大特色,铛铛车的铁轨在道路两侧,贯穿整条步行街。
鲜鱼口美食街游客如潮,旁边的仿古街却人迹罕至,与前门大街和鲜鱼口美食街的人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保护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价值的文物与建筑,鲜鱼口被定位为“京味特色、美食经典”的老字号美食街。
鲜鱼口不仅是游客光顾的地方,也是老北京人割舍不断的情怀,更是延续历史风貌、发扬民族特色、展示古都文化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