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粉丝说想了解一下福建戴姓的渊源。刚好老家附近有好几个村庄的是姓戴的。所以就来聊聊福建区域的戴姓。主要以泉州这边为主吧,其他地区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

  1. 一、戴姓的起源

戴姓源远流长,是我国一个很古老的姓氏,戴氏先祖系商汤后裔微子的后代,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发祥于河南商丘谯郡,习称谯国戴。目前,戴氏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第54位,约有人口507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9%。其中,福建戴氏人口近18万人,另有数万福建戴氏宗亲分居海外,难以统计。故,目前福建戴氏宗亲的总人口,应该不下二十万人之数,其中泉州、漳州、莆田较为集中。

宋戴公(?—公元前766年),子姓,宋氏,名白,宋哀公之子,周朝时期诸侯国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宋戴公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宋戴公去世,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谥号为“戴”。宋戴公死后,其嫡子宋武公继位,其支子公子撝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宋戴公被奉为戴姓的始祖。

福建姓氏牌匾戴姓 趣说福建姓氏-戴姓(1)

戴氏始祖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戴”,戴德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又称“太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戴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福建姓氏牌匾戴姓 趣说福建姓氏-戴姓(2)

位于南安洪濑的注礼小学

南安琉瑭乡(今分辖于洪濑镇谯琉村及前峰村与西林村沙田、梅山镇的埔仔村及丰溪村与格内村、洪梅镇三梅村迎北尾),琉瑭戴氏入闽肇祖,戴兴 号沈魁(河南光州固始人)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进士及第,授职尤溪,携眷入闽,戴兴历官节度使 大学士,诰授光禄大夫,赠太尉,孝宗皇帝赐匾御书”经明行修”,官居一品,钦赐祭葬(戴兴公墓位于现三明大田县华兴京口村,由于时间久远,我族裔现已全部迁出祖坟无人看管,现几乎荒废,呼吁我族裔孙寻找祖坟加予保护),赐谥”文定”入祀乡贤 祠,始定居尤溪,传至七世孙戴维清,时逢元兵南下,地方 混乱,兼之尤溪山间僻壤,地域狭窄,人丁稀少,不能开基大宗,又加患瘟疫,疫患弥漫,为避劫难,戴维清将家业交由白姓外甥代管,毅然肩挑其父戴舜恺(宋赐进士出 身,授中宪大夫)之骨骸和祖佛章侯府武德英侯(世称琉瑭相公公),随母逃难,沿晋江东 溪顺流而下,行至琉瑭,见此地文山秀水,聚气钟灵,乃是发祥兴族之大吉地,遂在此择地 卜居,其独具慧眼,终成为南安琉瑭戴氏始祖。

戴公维清于(1275-1278年)卜居琉瑭后,尔后组建家庭,又获堪舆大师指点,先得阴地, 葬其父戴舜恺骨骸于杨梅山北麓九支仑尾(晋江东溪南岸),穴占:”迎水金龟”之肩,世称 “龟肩墓”,堪称兴族之大吉地,后又得阳居地,穴占”雄牛”而建祠堂,获得阴阳相扶, 肇兴大发,生有四子,长体峰,次圣峰,三文峰、四北峰(达峰),一树四支,枝枝茂盛,至今盛传 二十八世,流向甚广,布及东南亚各国,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港 、澳、台等地区,国内、省内很多城市及地区,据不完整统计,其苗裔约达六万余人。是全 省戴氏最大的聚居区。也是泉郡闻名的侨乡。  琉瑭戴氏,以始祖戴公维清肇居南安为第一世,自纂谱牒、第一次修谱编三十二个辈字行, 第二次续修十六个辈字行,第三次续修八个辈字行,计纂昭穆五十六个辈字行,行次顺序, 谨录如下:  源 大 思 歌 益 空 朝 国 乔 君 二 甫 诗 福 子 侯 孟 钟 叔 季 有 我 孙 曾 克 守 典 常 以 弼 丕 基 忠 贞 笃 庆 孝 友 传 芳 贻 谋 奕 诗 永 赐 荣 昌 天 生 俊 秀 耀 祖 光 宗 各世以辈字命名,单数用于前、双数用于后  二世起维清四子北峰(达峰)(四房)即徙迁晋江四十一都高厝(今泉州北峰)次子圣峰(二房)思问系迁 往泉州城内,二房圣峰系迁往福清县(今亦成巨族),圣峰传东 系,迁往石头街,后徙居后桥(建后桥水库后再徙迁石井埭头, 埭头戴姓多数是大庭系,少数是琉瑭系),及美林玉叶,圣峰传实衷系,分居霞埔(码头镇) ,文峰传扁枢系分居庐后(码头镇),自二世起,世有整房系徙迁分居他处,及台湾、马来西 亚、菲律宾、印尼、厦门、漳州、永安、三明、宁化、建宁等地,均为房系全数徙迁。据谱 牒记载明末清初就数以千人迁往台湾居住,至清朝就很多房主迁往南洋群岛定居衍派。

福建姓氏牌匾戴姓 趣说福建姓氏-戴姓(3)

琉瑭戴氏五世宗祠

(部分资料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