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超限效应(陪孩子终身成长)(1)

在樊登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我读到两个概念:成瘾性人格和斯德哥尔摩效应。

樊登说,一个家庭中,如果爸爸处于三种状态:要么不在,要么太凶,要么不被尊重,这都属于父爱的缺失。父爱缺失的孩子,成瘾性人格就会很严重。

这种成瘾性人格的表现是:抽烟、吸毒、上网、加入不良组织等种种行为成瘾。

樊登曾分享过一本《这本书能让你戒烟》,当他试图说服一个抽烟很厉害的工作人员读这本书用以戒烟时,对方却表示,自己无论如何戒不了烟。

樊登突然问他:

“小时候你爸爸是不是经常揍你?”这个男子回答:“吊起来打”。

樊登明白了,是他爸爸的极端粗暴造成了孩子父爱的缺失,进而把孩子养成了成瘾性人格。

一般来说,爸爸严厉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孩子通常会对爸爸冷漠、疏远或者愤恨,有的孩子会对爸爸大喊大叫,强烈反抗,乖戾叛逆。

但奇怪的是,上文中那位抽烟成瘾的男子,非但没有恨过爸爸,反而对爸爸充满内疚,爸爸生病了,他哭得比谁都厉害。

这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效应。这种人从小缺爱,没有健全的人格,不爱这个世界,憎恨所有一切,可以与周围所有人为敌,但却单单敬重一个人——对他施暴的人。

这是因为,打他的人,虐待他的人,已经从精神上把他完全制服,使他对施暴者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扭曲的依恋,甚至产生了病态的爱。

儿童心理学超限效应(陪孩子终身成长)(2)

从犯罪心理学上来说,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被害人除对犯罪人产生好感、依赖等方面不正常的情感外,甚至还反过来协助犯罪人的一种情结。

网上记述过一个典型案例:1973年8月23日,两名罪犯在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一家银行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的解救下,歹徒放弃人质逃走。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在法院指控罪犯的过程中,竟然对劫匪产生怜悯,不但拒绝出庭作证,还为他们筹措法庭辩护的资金。

他们表明自己并不痛恨歹徒,对歹徒没有伤害他们性命充满感激。更有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爱上劫匪中的一个,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种斯德哥尔摩效应,害人不浅,让人完全走向可怕的心理变态。

在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的严厉、凶恶的棍棒教育下,孩子不自觉地转向成瘾性人格,患上烟瘾、网瘾或成为不良少年。

如果爸爸此时强硬把孩子送去戒除网瘾中心,让孩子接受“军事化管理”,被电击惩罚,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使孩子从身体到精神都濒临崩溃。

为了避免孩子成为成瘾性人格,或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父母一定要从自身开始改变,去学习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避免简单粗暴,根除虐待惩罚,代之以和善坚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真正的爱。

儿童心理学超限效应(陪孩子终身成长)(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