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汉地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梁朝起,中国汉传佛教的信徒才开始倡行素食。不食鱼肉的饮食习惯,最早为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所提倡。这一饮食上的规范,现在已成为汉传佛教的重要标志,出家人尤为严格。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本来写得很明白:佛教徒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成xun,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梵网经》讲得更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5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

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的,而不是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3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如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洋和尚”,中国蒙、藏、傣等少数民族的和尚,都允许吃肉。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

佛教不吃肉谁规定的(佛教徒不杀生不吃肉的传统最先是从哪个皇帝开始的)(1)

直到在中国历史上出了一个笃信佛教的皇帝梁武帝萧衍,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4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把身子舍给庙里,去当和尚。“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大臣们三番五次地从国库提出现款,找同泰寺洽商有关赎回皇帝的事宜,才把他赎回来继续当皇帝。

萧衍对于佛经手不释卷,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经书里规定:“戒杀生。”天监六年(507),萧衍佛前宣誓,誓断酒肉,撰一文如下:“弟子萧衍,从今以后,决心断除酒肉,假若再饮酒食荤,杀害生灵,愿受一切鬼神制裁,将堕阿鼻地狱。”萧衍严格遵守誓言。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脚穿草鞋,每天只吃豆羹粗饭。

光自己不吃肉还不行,萧衍觉得身为皇帝对佛教必须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于是,天监十一年(512)萧衍更是下诏道:“凡宗庙祭祀,皆须依止佛戒,青蔬豆腐,断用荤肉,去除贪欲,天地生灵,不能杀损,岂能为满自己口福,而牺牲任一有佛性的众生。再则,为祭祀而杀生,非但无补于事,且更加罪其身,永远沉沦,何苦而为?今后祭祀,宜皆以面粉为之,以大饼代替大脯,其余尽用素果。”这道诏书意义深远!

萧衍在这第二道诏书中,据以呼吁天下僧尼食素的主要原因是,食肉违背佛法主张的慈悲心。他的根据,是当时翻译成汉语的《大涅槃经·四相品》。其实,除《涅槃经》外,在《梵网经》、《楞伽经》、《楞严经》等许多大乘经典中,佛陀都有“不食众生肉”的教导。《梵网经》中说“一切众生肉不得食,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楞伽经》中佛说“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随后列举了15种不应食肉的原因。可见素食在汉传佛教有历史渊源,有佛典根据,有群众基础,还有自然环境的便利。

因为汉地多数地区属温带、亚热带气候,农业发达,菜蔬瓜果种类丰富,可提供很好的植物性饮食。上面几部教法中,佛陀允许比丘吃三净肉,应该是比丘托钵生活的产物,是佛陀最初的方便,不食众生肉才是佛陀的本怀。所以《楞伽经》记载了佛陀的本意:“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

可见萧衍对佛经研究之深,能够体悟佛陀的本意,还能借题发挥。萧衍不但活学活用,干脆不准吃肉,还彻底免除了佛陀最初允许比丘吃三净肉的给予托钵僧生活的方便!肉不能吃,看你杀生还有什么用?一经决定立即行动。紧急传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天地神明祖宗,享受和尚待遇。何谓和尚待遇? 即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准再用三牲猪头,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现今信佛者以面粉代生物为祀者,就是当时梁武帝所首倡的。

这个诏令颁行全国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还引发了农民起义。因为那么多以宰杀动物而谋生的人断了经济来源,屠户宰杀的猪、牛、羊等肉类卖不出去,养殖户家里养的鸡、鸭、鹅也卖不掉,国家经济陷入瘫痪之中。后来梁武帝被迫做了一些妥协:出家人不能吃肉,在家的普通百姓可以吃肉。风波这才平息了下来。从此以后,出家人不吃肉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萧衍以皇帝的权威向天下颁行断酒肉,金口一开,自然是一呼百诺。此后不食众生肉的戒规逐渐为出家僧尼所奉行,乃至许多虔诚的在家信徒也终身茹素。佛教素食的提倡此后又与儒家“仁爱”“恻隐之心”的思想一道在中国孕育出素食、护生的文化习俗,成为中国社会伦理实践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