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文刚气节是一种人生准则和道德修养,指坚持正义、人的志气和节操人,都应该有骨气,讲气节屈原忧民报国,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陶渊明一贫如洗,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愿全家老小饿肚子,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横眉冷对威逼利诱,宁可倒下也不屈服……纵观历史长河,不难发现,中国人是讲气节的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气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和基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吾辈青年必将报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吾辈青年必将报国(气节长存为报国)

吾辈青年必将报国

作者:李文刚

气节是一种人生准则和道德修养,指坚持正义、人的志气和节操。人,都应该有骨气,讲气节。屈原忧民报国,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陶渊明一贫如洗,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愿全家老小饿肚子,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横眉冷对威逼利诱,宁可倒下也不屈服……纵观历史长河,不难发现,中国人是讲气节的。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气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和基因。

被后人称颂的名将岳飞,在宋王朝遭遇靖康之耻后、面临全面崩盘危机时,以严明的军纪、卓越的指挥才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并与其他将领一起“收拾旧山河”,成为擎天之柱。在岳飞之后,辛弃疾满怀“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以身报国……忠贞不屈、舍生取义,英雄气节和爱国情怀重如泰山。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坚守气节的光辉典范。当收到文天祥女儿的信,得知其妻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生活时,尽管心如刀割,文天祥却不愿因“小我”而丧失气节,他要为大义、为“大我”而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文天祥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每到危难时刻,都有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用饱含赤诚的信仰和气节,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带领人民冲破黑暗的牢笼和桎梏,雪洗中华民族百年屈辱。1947年,革命烈士陈然在《论气节》一文中写道:“气节,是中国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精神。什么是气节?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捕后,陈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毅然选择了“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这种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意志品格。

断头只当风吹帽,负伤如挂大红花。“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爆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因此安然无恙。自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刻在心中,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主动请缨征战雷场,书写了有灵魂、有血性、有气节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中华民族是有骨气、讲气节的民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干部要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不断涵养气节、砥砺信仰,越是艰难越向前,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李文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