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真好(十日谈遇见你真好)(1)

提起上海图书馆,就想起我年少时。那时,我家住在沪东“下只角”,难得去一趟“上海”(市中心),更别说去“上海图书馆”了。有一次,小学老师说,要带我们去“上海”观看木偶剧《小八路》,这真让我兴奋了好几天。那天,我很早就到校集合了,目的地是南京西路风雷剧场。当汽车开过人民公园时,老师用手一指:看,上海图书馆!一幢钟楼映入眼帘。钟楼巍然,高大雄伟——这是我对上图的第一印象。说来惭愧,那时不懂,还以为图书馆和影剧院一样,是需要买票才能入内的。心想,这“票价”,会不会比戏票还贵啊?

我真正进到上图,是在读中学的时候。那时,我在校广播台“兼职”,课余喜欢读读诗人贺敬之、郭小川和张永枚的抒情诗。一天,老师对我说:你背诵过《秋歌》(郭小川的诗),那就去参加一下业余诗歌朗诵会吧!朗诵会地点,就在上图——这是我第一次去上图。那次参会细节,我早忘光了,不过我分明还记得:朗诵会结束后,下楼走过阅览室,朝里一望,唉,那里空空荡荡,没多少人在看书呀!后来我读过一位学者的回忆,说是1974年,他因病从外地到上海疗养,闲来无事,就去上图看书,“图书馆很空,工作人员问我有没有工作证?学生证?户口本?都没有,怎么办?他们很热心善良,说你可以用报临时户口的条子(像电车票的长方形纸条)来借书……”这段回忆,与我的最初印象,非常重合。

到我读大学时,“很空”的上图已成“火爆”之地。那时,报上登过照片,说是为了实现“四化”,社会上掀起了“读书热”,每天等着进上图的,人山人海……此情此景,我在复旦也感同身受。那几年,校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阅览室一开门,学生们就蜂拥而上,大门上的玻璃多次被挤碎,以致馆方不得不用纤维板钉上了事。那么,上图有没有被汹涌的人流挤碎过玻璃?不得而知。但我确实知道,我班有同学去上图“轧”过“闹猛”……更“劲爆”的消息是,有几位“历届生”,第一次相亲或约会的地点,都不约而同地选在上图——哦哦,“月上柳梢头,上图门口见”,这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见,上图表面“火爆”,骨子里却很优雅、浪漫。

我与上图的亲密接触,是在大学毕业留校以后。最早的一次,是陪一位从事王造时研究的前辈,去上图徐家汇藏书楼。记得那天,从复旦到徐家汇,要换好几部公交车,回到家,已是日暮时分。这次行程,让我深受震撼:原来,图书馆的房子,外墙是可以斑驳陆离的,但在内部,却又那么精致、旖旎!徐家汇藏书楼,让我爱上了上图。几年前,读《顾颉刚日记》得知,顾颉刚先生当年寓居武康路时,曾去寻找番禺路上的海光图书馆。最初,因“海光地僻,且未正式挂牌”,貌不惊人,他竟遍寻不得……于是就想,这海光的格调,其实就和我那年见到的徐家汇藏书楼一样。

几十年后,我在威海路上班,常去淮海中路上图。我喜欢上图,是因为我的不少作文史料和灵感,都来自那里。骑着共享单车,沿着富民路、延庆路、五原路去上图……这样的风景、这样的时光,我很享受、也很陶醉。

今天,在上图建馆七十周年之际,我真想说一句:遇见你,真好!(读史老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