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愤然作怀古)(1)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从小跟着爷爷长大。青年时趁金国主力南下,组织起义军反抗金国统治。后来起义军首领因叛徒遇害,辛弃疾气愤不过,率领50人冲击5万金军大营。

在这种实力悬殊以卵击石的状态下,敌我都认为辛弃疾必死无疑,但辛弃疾在敌营七进七出生擒叛徒全身而退。

这种逆天大神操作,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非常少见,所以辛弃疾的经历,真不是吹牛逼。

我们都非常期待他接下来带领大军收复失地光复河山的行动,可是没有然后了。

本以为他能在宋金战场上大展拳脚,但南宋朝廷上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这种思想狠狠的束缚住了辛弃疾的拳脚,要兵没有,要权没有,你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愤然作怀古)(2)

虽然束缚住了拳脚,但辛弃疾内心却无法被禁锢,辛弃疾无法回到战场,他就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一一寄予在他的笔下,在他的诗词中。

由于能文能武辛弃疾这遗憾的经历,使他在词坛上大放异彩,他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但也能写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婉约深情之作,在评选我最喜欢的宋代词人时,辛弃疾的名字始终在前三甲。

据统计,辛弃疾现存词六百多首,首首经典,首首传颂。众多作品中,他看到百姓祭拜异族君主,心中悲愤写下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愤然作怀古)(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英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03年,当时把控朝廷的宰相韩托胄打算北伐,于是就起用了主战派代表辛弃疾。这个时候辛弃疾已年过花甲,但他还是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坚决支持北伐抗金决策,只是内心并不看好这次军事行动,因为他对独揽大权的韩侂胄轻敌草率非常担忧。

1205年,辛弃疾知镇江府,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感叹时局,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辛弃疾站在历史古城南京,想起了曾经在这里政治家军事家孙权和刘裕。

孙权平定江东,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北拒曹魏;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大败蜀汉,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寒门刘寄奴,英雄一丈夫,灭南燕,败后秦,复二京,气吞万里如虎,建立刘宋王朝。

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愤然作怀古)(4)

虽然时间久远,当年都城繁华和英雄壮举,都已成为雨打风吹去的历史,但不影响辛弃疾对他们二人所创下丰功伟绩的敬佩之情。

然而历史可知兴替,有好有坏,有孙刘二人的丰功伟绩,就有宋武帝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自毁长城,杀名将檀道济,导致北伐大败的耻辱教训。

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有封狼居胥意”,先后组织了多次北伐,但最终失败告终。元嘉二十七年,刘义隆组织急于事功,轻启兵端,开始了第三次北伐,但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击败。

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今日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的瓜埠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之后掠居民、焚庐舍之后,回到了魏国。

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魏国实力大增;而反观刘义隆只落得了“仓皇北顾”,国势一蹶而不振的下场。

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愤然作怀古)(5)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怀古转入伤今,转入当下时局。

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江北人民反抗异族统治不屈的斗争,豪情万丈,而自己也有幸参加到这战火弥漫的的斗争中。

那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那一幕幕遗民不屈不挠抛头颅洒热血反抗异族战斗,至今想起来都豪情万丈,令人激动。

后来辛弃疾南归,原想凭借宋朝国力,恢复中原,不料南宋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蹉跎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

而那位曾经的侵略者,双手沾满汉人鲜血异族君主拓跋焘的祠庙如今却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祠社香火旺盛,这是多么可悲可怕的现实。

如果再不收复故土,民心日去,大势将无法挽回。任谁见此情况,都会心生悲愤,何况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辛弃疾。

事实确实如此,在后来宋金、宋蒙战争中,北方汉人多有为将为兵者走向宋朝的对立面,因为经过时间推移,他们对南宋的归属感,远远比不上统治他们的异族政权。

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愤然作怀古)(6)

这首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表明辛弃疾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坚定立场,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