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每至此,乾隆帝于三希堂总会展卷王献之的《中秋帖》,感叹一番岁月的易逝。
《中秋帖》为残卷,意已不全,重在观其神韵气势。另有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宋徽宗《闰中秋月诗帖》,也属时令帖。《中秋帖》卷末附有丁观鹏的同题绘画,王献之于溪边树下正写此帖。作为供奉画家,所受命题,未必所擅,此作平平,续之后,勉为其难。这类题材的绘本,五代人所绘《浣月图》,月不在天而在池,加之焚香仪式,由此点题。李嵩的《月夜看潮图》,阁楼下浙潮正兴,似闻涛声,而未见明月。唐寅《嫦娥执桂图》也巧妙,同样没有直观明月,而在着重描述嫦娥的寂寞,面部则敷白晕染,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风致如许。徐渭的《黄甲图》所绘,荷已衰,蟹正肥,以示节令。
昔时,关于月夜月色的诗词,不计其数,李白之外,苏轼为多。当年苏东坡遭贬黄州,一天夜里,解衣欲眠,忽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至承天寺,与张怀民相约闲庭信步,于是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的短文。文曰:“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一天是元丰六年(1803)十月十二日。明季苏式子也有过这样的情怀,其语要为:“夜来月色,映空庭如积水,令人至不敢蹈。通夕为之不寐,俄而鸡鸣钟动,怅然久之。”
古人寄情明月的诗文连篇累牍,俯拾皆是。仅苏东坡笔下便有“可借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狂风妒佳月、怒飞千里黑”“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等吟月名句。“千江有水千江月”,没有的只是如苏轼一样的情绪,“今月曾经照古人”,面对同一轮明月,充塞杂芜的心胸是否也如古人般开脱解索。月光下的审美体验之所以成立,就在于它是以挣摆束缚为前提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东方既白、酒醒醉散后,又孑然一人的孤独,阴霾般还会翳蔽过来。
不过传诵最广者,还数那首“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诗衍而为词,诗之末流也,未必,要看写出怎样的境界。其别有高远,具象意象兼具,乃千古绝唱。
摘自:2022-09-04《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