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科普五淫痹之后,很多病人问我行痹是怎么回事?今天我跟朋友们分享一下风痹的相关知识。

风痹又称行痹,是以风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风湿病。

行痹的治疗方法(五淫痹中的行痹是咋回事)(1)

一、风痹的由来

风痹首见于《内经》,称为行痹。《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而《内经》另有风痹称谓,如《灵枢·寿天刚柔)言:“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此处的“风痹”与风气胜之“行痹”的含义并不相同。汉·张仲景提出了“风湿”、“历节”的病名,与风痹有一定关联。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所提到的风痹与行痹含义相似:“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此后行痹亦称风痹。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列有“风身体疼痛”、“中风百节疼痛”等名称。至金元风痹名称较乱,除行痹外,还有麻痹、走注、流火、鬼箭、痛风、历节、白虎风、筋痹等称谓。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说行痹当时“世俗莫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明·方贤《奇效良方·五痹门》承《诸病源候论》称行痹为风痹,后世医家多宗此说,认识逐渐一致,多将行痹以其病因言称为风痹。

行痹的治疗方法(五淫痹中的行痹是咋回事)(2)

二、风痹的临床特点

从临床表现上看,历代医家认识大致相同。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有“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诸病源候论》描述风痹症状特点为“肌肤尽痛……手足不随”、“”或淫奕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指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杂风状》则说:“其风最多者,不仁则肿为行痹,走无常处。”《圣济总录》对行痹有特征性描述:“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至。”元·朱震享认为“风多为行痹痛,则行走无定,无常处。”《奇效良方·五痹门》言:“大抵风胜则游走上下,无所留止,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为弛纵筋脉不收也,此名风痹。”明·皇甫中《名医指掌·痹证》则说风痹表现为“脉尺寸俱浮微,身体不仁,血气凝聚,手足拘挛”。王肯堂《证治准绳·痿痹门》引用东垣云:“……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颙肌肉疼痛,渐入左指中……两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后又肿,骨头里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发时多则五日,少则三日”,描述详细且形象。涂绅《百代医宗·风论》有“脉浮而缓,筋骨痿弱,肢体麻哪痹不仁”的风痹表现。张介宾《景岳全书·风痹论证》则说风痹“走注历节,无非定所。”李中梓《医宗必读·痹》有“游走不定…或赤或肿,筋脉弛纵”的记载。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提纲门·中风》则说”遍身疼痛,即风痹症也。”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方脉痛风五痹合参》有“走而不守,不构上下,左右关节之间,流走而痛,或三日五日,又移一处”等风痹特点的描述。可见代医家多强调风痹的特点就是:游走性疼痛。

行痹的治疗方法(五淫痹中的行痹是咋回事)(3)

三、风痹的病因病机如何

其实早在《素问·五脏生成》就指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诸病源候论》强调了正气虚而感风邪致痹,如曰:“由体虚受于风邪,风邪随气而行,气虚之时,邪气则胜,与正气交争相击,痛随虚而生,故无常处也。”《太平圣惠方》言“风身体疼痛”是“由风湿搏于阳气故也,夫人阳气虚者,腠理易开,而为风湿所折,使阳气不得发泄,而与风湿相搏,于分肉之间相击,故疼痛也。”《圣济总录》则指出,如“中风百节疼痛”是“由体虚受风,风邪中于关节,令百节筋脉,拘急疼痛,寒热更作,不可屈伸。此皆真气怯弱,不胜风邪,真邪相搏,所以痛也,”并论述行痹曰:“夫气之在人,本自流通,所以痹者,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也。然三气之中,各有阴阳。风为阳气,善行数变,故风气胜则为行痹,”朱震亨认为行痹病因为风,风性善行,风则阳受之,走经而且甚。明·朱横《普济方.诸风门》认为风走注疼痛,是由于“风邪乘虚,与血气偕行,使荣卫凝涩,随所注处,悉为疼痛。”《奇效良方·五痹门》则认为风痹“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为弛纵筋脉不收。”《景岳全书·风痹论证》则言:“风之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证治汇补·提纲门·中风》说“风胜则气纵而不收,故走注疼痛。”清·秦之桢《症因脉治·痹症论》言:“风痹之因,或元气不充,或病后体虚,或饥饿劳役,风邪乘之,则风痹之症作矣。”费伯雄《医醇賸义·痹》认为“风为阴中之阳,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窜,入经络,故历节作痛而为行痹。”目前,中医对风痹的病因病机认识较为一致,即风痹为脉络空疏,风邪入侵所致。

行痹的治疗方法(五淫痹中的行痹是咋回事)(4)

四、风痹如何治疗能呢

在《内经》中就有针刺治疗风痹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载有导引法治疗风痹。《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载有多首治疗风痹的方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除有风痹诸方外,还有风邪所致各种痹痛的方剂。且《圣济总录》概括有行痹治则:“治法虽通行血气,宜多以治风之剂。”并首载治行痹之方—防风汤,至今临床仍用。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风痹》中列有跗阳、阳辅、阳关、委中、少海等穴位治疗风痹。《症因脉治·痹症论》认为“风痹之治,风寒攻痛,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等,其治疗风痹的法与方,沿用至今。现代对痹病的治疗虽仁智互见,但对风痹治法的认识较为一致,即以养血和营、祛风通络为原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行痹的治疗方法(五淫痹中的行痹是咋回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