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下完蛋后总是咯咯叫,她在说什么?公鸡清晨总是打鸣,他又在喊什么?动物语言学家破译了它们那丰富而有趣的语言,并理解和捕捉到它们那有意思的生活情景。

你听得懂狗语吗(鸡语的秘密你猜猜)(1)

与妈妈的生前交流

研究发现,小鸡在破壳前大约24小时,就开始在蛋壳里柔声地唧唧鸣叫,虽然十分轻微,人用耳朵贴着蛋壳也可听见。这叫生前唧唧声,这叫声是在让妈妈关注它,并让妈妈知道它要出世了,鸡妈妈能够根据唧唧声的变化情况知道蛋壳里的小鸡是冷还是热,并根据它们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暖它们。这时的鸡妈妈异常忙碌,时而欠起屁股站一站,时而调整一下孵蛋的方向,并且也发出一种温柔的声音来回应鸡宝宝……有时两天都顾不上吃喝,直到肚皮下的小鸡们都柔声呼唤并已破壳才肯离开,否则某些卵就会流产,小鸡会死在蛋壳里。

母鸡孵蛋有一个奇妙的现象:不是同一天放进去的卵,只要时间相隔不是很悬殊(例如相差三五天),都会在同一天破壳出生,也就是说有的鸡蛋孵化期只有十几天,而正常情况是21天。而人工孵化场就做不到这样,晚放进去的鸡蛋晚出生。

原来,鸡妈妈为了统一带好自己的孩子,通过自己的低语和呼唤,让宝宝们都在同一天出生。有趣的是,人类破译了鸡妈妈的声音信号后,用人工模仿的声音来模仿母鸡孵蛋时的信号和声音,也能让小鸡们在同一天出生。

享受妈妈的呵护

待所有的宝宝都出生后,又饥又渴的鸡妈妈才带着她的宝宝们去觅食喝水,刨食和玩耍。母鸡会不时发出“咯、咯”的叫声,不紧不慢,表示“妈妈在你们的身边,你们放心玩耍吃食吧”,这种充满母爱的声音会让小鸡们安心成长,即使其他怪叫的声音也不会让小鸡们惊慌。小鸡们冒险走远了,会一直用唧唧叫声与妈妈保持联系,鸡妈妈则随时关注着她的小不点们,通过每只小鸡的唧唧声来判断它的安全状况。当小鸡一时贪玩,走远了,看不到妈妈时,就会发出一种声音较长较大的唧唧声,那孤单和焦急的声音是在呼喊“妈妈,你在哪里,快来找我”。这时,母鸡就会大步走过去把它找回。如果小鸡感到了危险,那唧唧声就会有些歇斯底里,是在喊救命,这时妈妈就会跑过去救它。这时的鸡妈妈异常勇敢,即使是老鹰或狐狸来袭,也会奋不顾身地冲过去,好伟大的母亲!

研究者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哒丽和丽娜是两只黑母鸡,每天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处觅食和玩耍。一天,丽娜唯一的鸡宝宝因生病死了,但丽娜的母性让它喜欢靠近哒丽的孩子,每当这时,哒丽都会很警觉。有一天,哒丽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在一棵大朴树下觅食,丽娜走了过去,发出慈爱的呼唤声,并刨食呼唤鸡宝宝来吃,有一只鸡宝宝真的走了过去,丽娜很高兴很满足地哄着那只小鸡。哒丽则很不高兴,重新把自己的孩子哄回身边。但丽娜一次又一次地这么做,每次哒丽都要费心把孩子哄回来,这只小鸡则好像很享受有两个妈妈关心呵护自己。一天下午,不同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两只母鸡在大朴树下趴了下来,那只小鸡卧在它们之间,开始了它们的“谈判”。经过了几分钟的低声咯咯声,咕咕声和唧唧声,之后,它们站了起来,继续在身边黑土中抓刨着,并呼唤鸡宝宝来吃,那只小鸡则吃完这边,吃那边。看得出,哒丽已经接受丽娜做这只小鸡的第二个妈妈了。

不要感叹那只小鸡懂得享受,其实即使用人工合成的母鸡的慈爱的叫声,也会吸引小鸡走过去。

我要下蛋了,帮我找个窝吧

当一只母鸡要下蛋时,她会发出一种较长音的喉喉声,人们把这叫做“母鸡的下蛋呼唤”,在人感觉她是在着急,其实她是在告知她的伴侣:“我要下蛋了,帮我找个窝吧。”

你听得懂狗语吗(鸡语的秘密你猜猜)(2)

于是公鸡和母鸡会一起去寻找下蛋的地方,母鸡下蛋的地方不但要舒适还要安全。当公鸡找到了一个他喜欢的地方,例如在一块木头下面。他就会进入其中,用翅膀和爪子弄出一个圆的浅的窝,然后发出一种原始的类似嘟嘟囔囔的声音,那是在说服他的伴侣到那儿下蛋,而母鸡则有可能接受,也有可能不接受,然后它们再重新找窝。在整个寻找过程中,母鸡总是张着嘴柔声叫着,她是在不停呼唤和鼓励公鸡保护和帮助她。

找到合适的窝后,公鸡和母鸡会在周围堆放一些树枝、羽毛和干草、树叶或疏松的土来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窝,这对辛苦下蛋的母鸡来说会感觉舒适,也可以保护新生出的鸡蛋。

下完蛋后,母鸡们都会“咯咯哒,咯咯咯咯哒,咯哒……”地叫一会,一般人认为它们是在炫耀自己的成果“我已经下蛋了”,或者是在放松自己“谢天谢地,终于下完蛋了”。但研究者发现人们误解母鸡了,它们并不是那意思,它们之所以下蛋后会声音响亮地叫唤一阵,这是它们的习惯,这习惯形成于野生时的丛林生活时期,那时母鸡下蛋后,就不知道鸡群走到哪里了,于是“咯咯哒,咯咯哒”地呼唤公鸡把它领回鸡群。因此母鸡下蛋后的“咯咯哒”是在说“你们在哪里,把我领回去”。有趣的是这声音与母鸡遇到危险时的警报声很类似,只是不是那么急促,鸡群则能分辨出这声音不是警报声,附近的鸡听到这“咯咯哒”声后,照样气定神闲地该干嘛干嘛。

喔喔喔,我们在这里,你们在哪里

几乎每只公鸡每天都会在天将亮时,挺起脖子,冲着天空,“喔喔喔”地叫起来。公鸡们为什么要打鸣?它们喊的是什么?“天亮了,该起床了”?

你听得懂狗语吗(鸡语的秘密你猜猜)(3)

研究者发现,公鸡的打鸣也是一种习惯,这习惯也是要追溯到丛林野生生活时期。鸡在被人类驯养之前,曾在丛林中生活了几万年了。它们一般栖息在树上,对潜伏或未知的危险很敏感。公鸡们一般担负着保护鸡群的责任,都具有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它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红外线,因此公鸡们可以比我们人类早45分钟看到晨光。这些都是丛林生活必须具备的优势。由于难以看到捕食者,也难以与大部队保持联系,因为每个较小的群体总是从这儿到那儿,到处觅食,变换不定。因此天亮时,通过打鸣,每只公鸡就可以向其它公鸡通报自己的位置,并确认附近的其它几十只公鸡在哪里,相互联络,共同守望附近的鸡群。

如果一只公鸡发现了危险,他会发出尖叫的声音,其它公鸡就会不断回应和传达着这种尖叫。这样,整个鸡群就会响起响亮的警报广播,让所有成员注意危险。当危险过去后,或没什么事时,公鸡会发出一种询问的声音“一切都过去了吗?”,之后另一只公鸡跟着,接二连三地在不同的地方响起这种询问的声音。最后,给出警报的第一只公鸡就会给出“一切都过去了”。

研究还显示,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发出的警报声会根据入侵者不同而不同,入侵者是四脚着地的走兽还是天上飞的老鹰,它们的警报声会有所不同,鸡群根据这不同的警报声,本能地采取四散逃开,还是窜上半空的紧急避险措施。

公鸡除了打鸣之外,还负有照顾自己家庭的重任。鸡的家庭是一夫多妻的,作为家长的公鸡,总有一大堆家庭琐事要处理,所以它们嘀嘀咕咕的话语内容比我们预想的要丰富许多。比如,当公鸡发现了食物,它便会发出一种声音呼唤妻妾们前来分享。但对于发现的不同美味,它们叫声也是不一样的。如发现的是蚯蚓或者豆子这样的美味,它的叫声频率会比较高;反之,如果它发现的并非上等美味——米粒,它们的呼唤声频率便会较低。专家发现,母鸡如果听到了高频率的召唤声,就会乐颠颠的跑过来,但对低频召唤声,就显得不那么热衷。

鸡的国际性语言

当鸡找到食物后,一般都会“咕咕”地呼唤别的鸡来吃,不过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鸡发现的食物数量和质量不同,鸡的呼唤声也会不同。例如公鸡若是发现较多的美味小虫,就会发出高昂的短促的“咕咕”声,那意思是说“这儿有不少好吃的”,母鸡或小鸡听到了,都会奔过去去抢;但如果是几粒谷子,公鸡的呼唤声就低沉得多,而且也不急促,只是通知周围的鸡“这儿有吃的”,这样,有的母鸡就会过去吃,有的则自顾自不动。

平时,鸡很无聊或闲闷时,还会发出一种听起来悲凉无聊的声音,例如一只鸡生病了,刚好,研究者不让它融入鸡群,她会在屋子里到处打转,发出一种拖长音的“噶——噶——”声,那表示它太烦闷和无聊了。

鸡还会排斥陌生的鸡或丑陋的家伙,如果有陌生的鸡踏入地盘,它们会集体上去又拧又啄,把它赶走。如果有的鸡因为换毛,变得丑陋了,它走近谁,谁都会啄它,同时发出一种声音,在说“走开,丑陋的家伙”。

总之,鸡群虽然在晚上异常安静,但白天的生活是喧闹而嘈杂的,那是一个大社会,每只鸡都在时不时地表达着自己。而且,鸡的语言是“国际语言”,没有国别和地域的差别,这些语言被一位德国家禽语言学家研究了60年后,翻译成30多个基本含义的声音。

通过这些被人类破译的语言,人类可以进行自动化的家禽养殖。例如上述的利用电子模仿器来模仿母鸡的声音,让小鸡统一出生;通过电子译码器,人类可以分辨出刚出生的小鸡是公鸡还是母鸡;解读鸡群的声音,可以得知它们是缺吃了还是少喝了;还可以模仿母鸡母爱的声音,让小鸡们安心成长,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