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电动车戴头盔正如火如荼开展中,为进一步了解济南市“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的实施效果,推动交通安全和城市文明的再提升,近期,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选取182名泉城市民开展交通安全意识专项调研。结果显示,济南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有明显提高,但侥幸心理和不良交通行为依然存在,需进行重点宣传和有效治理,营造更为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

电动车可以载几岁的小朋友(电动车按规定可载多大年龄的孩子)(1)

  182名调研对象全部为济南市区居民,男女比例约为6:4;年龄在30-45岁的市民占比最大,为66.5%;有汽车驾照的达168人,占调研对象的92.3%。自去年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以来,有关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宣传手段开展常态化宣传报道,有效地在全社会营造出驾乘人员规范使用安全带和安全头盔的强大声势。据调研显示,有74.5%的调研对象对 “一盔一带”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整治行动“很了解”,社会效应显著。

 行动的开展与市民的支持息息相关,调研显示,在问及“您是否支持这项整治行动”时,支持率高达87.9%,另有12.1%的市民表示“比较支持”;“不好说”与“不支持”均未被选中。通过交流发现,市民认为该项行动对于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出行风险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会起到明显促进作用,是高支持率的主要原因。

  摩托车虽具有快捷、灵活等出行优势,但最大的安全隐患是行驶速度较快且稳定性能一般。相关数据表明,在摩托车事故中丧生的驾驶员有八成以上没有佩戴头盔。“一盔一带”行动开展以来,宣传与治理双管齐下,摩托车驾乘人员主动佩戴头盔的意识非常强,100%的市民表示如果驾乘摩托车“一定会”佩戴头盔;97.8%的市民是将“安全”作为佩戴原因的首选,另有24.2%和17.6%的市民同时还有“挡风”和“害怕被罚款”的考虑。

  系安全带是驾驶员行车的基本动作,调研显示,100%的主驾人员必系安全带;有85.7%的驾驶员认为系安全带是出于安全性考虑,而因“怕罚款”或“车辆提示音”等原因的占比很低。随着“一盔一带”行动的开展,副驾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有明显提高:“会主动系安全带”的达到了94.5%,其中有61.5%的人已经将此形成习惯。在乘坐出租车时,出租车司机主动提醒副驾驶乘客系安全带的比例为97.8%,在询问副驾驶系安全带主要原因时,80.2%的市民是出于安全性考虑,而因“怕罚款”、“车辆提示音”和“司机提醒”的比例较低。

  电动自行车凭借快捷轻便的“先天”优势备受市民青睐,提速性比普通自行车快了很多,却没有摩托车的强照明和反光镜,存有一定的危险性。有55.5%的市民“不清楚”电动自行车只能乘载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虽然有74.7%的市民表示“非常有必要”在骑电瓶车时佩戴头盔,但仍有45.1%的市民还没有做到每次骑电瓶车时都会佩戴头盔。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任何机动车辆的所有乘客都要系安全带。但调研显示,仅有25.3%的市民有较强的“后排安全”意识;有42.3%的市民在后排乘坐机动车时不系安全带、有18.1%的市民在后排“偶尔会”系安全带、有18.7%的市民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会在后排系上安全带;在乘坐中巴、大巴车时,仅不足6成(57.7%)的市民无需工作人员提醒便会主动系上安全带。由此可见,市民在乘坐小型机动的后排和中大型车辆时,没有全车佩戴安全带意识,安全意识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通过在市区主干道多个路口的调研发现,电动自行车“抢”红灯、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路行驶、行人随意横穿马路以及外卖、快递的双轮/三轮电动车辆无序穿行等现象仍有发生,这些交通违法行为不仅给泉城交通“添堵”,更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全隐患。近六成的市民在建议中提到,应加大对非机动车和行人违法行为的治理力度。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性能的汽车和摩托车在城市中屡见不鲜,但不少年轻的驾驶员兴奋于速度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尤其是在夜间的主干道路上,超速、随意穿梭甚至飙车的行为仍有发生。这不仅会造成扰民的声污染,更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有三成的市民在建议中提到,希望加大对超速和不文明驾驶行为的治理的力度。(济南日报记者 刘彪 通讯员 李洋 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