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里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形象,丑小鸭一定是其中之一。

一只被鸭群排挤的丑小鸭,它的处境跟我们所遭遇的生活磨难十分契合。然而,一个契机让故事发生了巨大的扭转,丑小鸭从污浊的泥潭中觅食的鸭子一跃成为翱翔蓝天的天鹅。

这不正是我们的梦想么?

挣脱生活的牢笼,飞向自由的天空。

甚至对于孩子,我们也总是认为:孩子不是没有闪光点,他只是被埋没的丑小鸭,终有一天他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世界崇拜。

然而,丑小鸭的故事真的是一个励志的成长故事?

简单讲讲丑小鸭的故事(丑小鸭的故事一篇被过度解读的育儿教科书)(1)

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

漂亮的农舍里,一只母鸭正在窝里孵化自己的孩子,小鸭子们一只一只的破壳而出,唯独一个又大又硬的蛋迟迟没有动静。鸡妈妈建议先教别的孩子游泳,鸭妈妈坚持把小鸭子孵化出来。

这只又丑又大的小鸭子,就是故事的主角:丑小鸭。

新生活的第一天,丑小鸭就走进了巨大的困境之中。“哥哥姐姐们”嫌弃它的长相丑陋不愿因跟它玩耍,处处刁难处处排挤,甚至连鸭妈妈都开始嫌弃它。

冬天,奄奄一息的丑小鸭被农夫救走,它又闯祸了被农夫驱赶,情急之下它飞进了一座大花园。在这里,它看到一群游弋在湖中的白天鹅,在巨大的反差中,丑小鸭彻底失望了。它游到天鹅群中说道:“请你们把我啄死吧!”

天鹅群却没有任何回应,丑小鸭低头看到水面中的倒影——一只漂亮的白天鹅。

这就是丑小鸭的故事,一个被埋没在鸭群中受尽苦难最终找回自己的童话故事。

有人说,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即便生活在鸭群中,也注定会绽放光彩。也有人说: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现实中丑小鸭永远不会变成白天鹅,所以别再做梦了。

简单讲讲丑小鸭的故事(丑小鸭的故事一篇被过度解读的育儿教科书)(2)

丑小鸭是鸭子,不是天鹅

《丑小鸭》的故事究竟在告诉我们什么育儿理念?笔者有这样几个观点:

1. 知道自己是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天空”

的确,真正的鸭子永远无法变成天鹅,但这绝非一种消极的表达。就像人永远无法变成雄鹰一样,现实排斥了这种可能,然而人们会因此而低迷失落?雄鹰有属于自己的蓝天,人也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放在孩子身上,这给家长们的警示就是:

如果孩子的天分被忽视,孩子就变成了那只“永远走不出泥潭的丑小鸭”。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我们仅仅凭借所谓的“人生经验”给孩子规划人生。那么我只能告诉你:

你的理想中,孩子是一只翱翔天空的白天鹅,可现实却是:孩子在你的“泥潭里”永远只能是一只丑小鸭。

简单讲讲丑小鸭的故事(丑小鸭的故事一篇被过度解读的育儿教科书)(3)

所有动物都在嫌弃它

2. 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

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它怎么可能是鸭子?

一只天鹅蛋怎么可能孵出鸭子?

放在孩子身上,我们可以这样看:

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给了孩子什么。

给他过多的压力,他难免会成为胆小怕事的人。给他太多的关注,他难免会成为高傲自大的人。给他太多的宠爱,他难免会成为一个肆无忌惮没有底线的人……

给孩子爱,他得到的是爱,反馈的也是爱。

给他痛苦,他得到的是痛苦,反馈的也是痛苦。

所以,别再纠结孩子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开始动手打人了,看看你都给了孩子什么。

简单讲讲丑小鸭的故事(丑小鸭的故事一篇被过度解读的育儿教科书)(4)

白天鹅

3. 不是所有苦难都能让你获得成长

其实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一个“白天鹅发现自己是白天鹅”的故事。这样来说,白天鹅幼年时经历的“鸭群里的悲惨生活”其实就失去了必要性。换句话说:鸭群里的生活给白天鹅带来的只有苦难,它甚至想到要放弃生命,这样的苦难对白天鹅的成长有任何意义?

放在孩子身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

家长们的“吃苦教育”有多少是没有必要的?

让城市里的孩子去农村生活,他就能“知穷人疾苦,感生命恩德”了?从这个角度上看,红极一时的电视节目《变形记》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农村孩子享受了几天惬意富足的城市生活,大人们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努力学习进入城市。而孩子呢?巨大的落差感,不正是在强调“我就是一只陷入泥潭的丑小鸭”?

简单讲讲丑小鸭的故事(丑小鸭的故事一篇被过度解读的育儿教科书)(5)

你是白天鹅?

我们当然可以把《丑小鸭》当成一个励志故事去看,也不必产生“丑小鸭永远变不成白天鹅”的绝望。

在鸭群里,总有出众的鸭子。在天鹅群里,也有领军的佼佼者。教育不是让我们把孩子变成什么,而是让孩子找到并实现自己,在孩子自己的领域里获得“飞翔的能力”。

对于《丑小鸭》你有什么看法?

育儿问题真心话,关注清风育儿侠,欢迎留言关注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