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不断感受一句话:

历史学就是未来学。

举两个眼前的例子:

下图是智能手机在全世界普及的过程,而新能源汽车的早期阶段与之非常类似。

历史会逐渐清晰起来(历史约等于未来)(1)

甚至这两大工业领域的明珠在中国的发展过程都有几分相似:

擅长研发(摩尔定律)的美国龙头,在渗透率加速提升的行业展开期阶段,把产业链放在了擅长制造(莱特定律)的中国。

中国学来以后,在本土产业链里又长出了自己的品牌。

这些新品牌一边向下做低端普及的生意,一边向上冲击关键技术和高端定位。

智能手机在20%渗透率阶段时,大家觉得行业格局已定,巨头诺基亚赢麻了。

结果新的技术路线出现后,巨人倒得快,凉得更快。

行业渗透率70%的时候才出现了真正可投且回报率惊人的公司苹果,而那一年,苹果产业链已经初步在中国布局完成。

2016年,在行业渗透率高达78%时,苹果首次出现在巴菲特的持仓股里。

巴菲特在这笔投资中赚了超过1300亿美元,回报率超过400%,复合年化回报接近40%。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股票回购的财技。

苹果没有占领太高的行业份额,但在技术、美感、体验、整合、软件系统等多方面整体上称霸多年,赚取了行业最多的利润。

中国手机行业现在的局面是:

向下的低端普及生意,国内渗透率饱和,海外还在提升但因为逆全球化遇阻。

向上的生意,真正冲击关键技术的华为没被美国搞死,但半残,关键环节(制造)遇到了堵点,最后把市场份额让出去了。

··· ···

2019年以前,特斯拉是个备受质疑的故事,公司深陷产能地狱。

那一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火速筹备,带动长三角汽车产业链发展。

电车行业会怎么走?大家可以根据经验,做些短期预测。

表面看起来是中国和美、德、日汽车产业的竞争,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日本。

当然汽车智能化仍离不开芯片,苹果和小米等手机厂商也在造车。

另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是,日本早就布局了新能源汽车,而且是能量密度更高、原材料更丰富的氢能源。

但中美德合力绕开了这套技术路线,让锂电成了主流,这感觉多少有点诺基亚。

··· ···

第二个例子:

我在复盘美国20世纪70年代大通胀(CPI最高14.8%)和本轮大通胀(CPI目前9.1%)的成因时使用了一个框架,像这样:

历史会逐渐清晰起来(历史约等于未来)(2)

在需求侧,两轮大通胀都出现了「工资通胀螺旋」。我一开始对这个现象还没什么具体概念,但最近看新闻懂了——

根据最新的美国7月就业数据:

以上就是最典型的工资通胀螺旋。

乍一看是好事,但组合其它经济指标来看:

经济景气度持续下滑(PMI)

就业人数上涨,人均工资上涨

通胀上涨CPI

我们复盘过德国大通胀时期民众情绪的极化——对内灭犹,对外侵略。

生活困苦会进一步加剧民粹,民粹又会影响选票,巧了,今年正好是中期选举。

通胀已经够难看了,拜登要是再把失业率干上去,那自己就得下去了。 明知有错,却错上加错。

如果不能自我修正,那就只能对外转移矛盾了。

据此可以做出两点中短期判断:

第一,疫情不会好转,而是进一步加剧。

第二,通胀国家的国内和国际矛盾都会随着通胀加剧进一步极化。

··· ···

最后,既然历史学就是未来学。

那么,「泡沫史」和「危机史」都应该是理财爱好者的关注方向,我也会多做相关历史的复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