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凯凯凯子

五千年的历史,不知演绎了多少精彩的故事。其中,不乏那些文人墨客笔尖相传的“君臣佳话”,孝公和商鞅缔造大秦的基业,让太宗知得失的魏征,还有那千古佳谈的三顾茅庐。“三顾频烦天下计”这是神圣杜甫在诗中对三顾茅庐的描述,它讲述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为报知遇之恩奉献终身的故事。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1)

诸葛亮,本是躬耕南阳的山野隐士,为了报答皇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先后辅助蜀汉的两位皇帝鼎立蜀中。刘备病逝白帝,托孤孔明,至此之后“北伐中原,匡扶汉室”成了他肩头的巨任。五月渡泸,七擒孟获,平定南方的叛乱之后,他一文《出师表》表明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由此,六出祁山的历史篇章便拉开了大幕。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2)

祁山,并不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祁连山脉,而是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境内的祁山。如今,在西汉水北侧的祁山之巅就建有一座武侯祠,这里正是为纪念蜀汉丞相而修建的一座庙宇。

根据历史的记载,在距礼县县城25公里的祁山的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建有极为严固的城池,在城池南的南部又建有三座堡垒,这里也就是如今的祁山堡,礼县武侯祠就位于祁山堡之中。在当时,这里是诸葛亮的屯兵之处,也是当时诸葛亮北伐的“指挥部”,诸葛亮就曾在此多次召集大臣商议北伐的战略战术。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3)

如今登临祁山堡之巅,站在新修复的城墙之上,依旧可以看到当年蜀军出川作战的山口。由于礼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着蜀陇咽喉,是军事上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但实际上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晚年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代称,历史上真实的出祁山仅有两次而已。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4)

走过蜿蜒盘旋的石阶山路,登临山顶时一处台地,这里便是武侯祠坐落的地方了。雄丽的大门散发着古香,斑驳脱落的油漆诉说了历史留下的痕迹。这处祠堂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建造的,后历经岁月和时代的洗礼,多有毁建,如今见到的武侯祠便是1980年之后陆续修葺重建的了。在祠堂大门口的石碑上,便记录了这一段故事。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5)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6)

如今的武侯祠坐南向北,是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在武侯祠内有孔明殿、关羽殿和起佛殿,这里是一进三院的传统汉式建筑。孔明殿内的孔明塑像是清代道光年间保留下来的,雕像手握羽扇,栩栩如生的端坐在大殿之内。此外,在前院的两侧还建有兵出祁山的文武长廊,祠堂里也悬挂约多面牌匾。

作为蜀军伐魏的前沿指挥部,礼县地区有多处和三国战事相关的古迹。在以武侯祠为中心,仅祁山之上就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这里均游人开放,可以浏览参观。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7)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8)

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份,是祁山堡武侯祠都会举办庙会,这已经变成礼县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如今,当地居民和远到而来的游客都会在武侯祠的诸葛亮塑像前点燃三炷香,并顶礼膜拜。据说,在庙里还要摸摸塑像的手脚,这样就能祈求保佑自己眼明耳聪,家谐邻亲,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9)

古今多少事都如同那东去的江水,淹没在这滚滚的江水之中。千百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依旧在广泛的流传着。在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的文人雅士在讴歌,颂扬这位匡扶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政治家。正如清代诗人所写的那样“历数将终逢主暗,兴师未捷已仙游。只今寂寞遗孤庙,带恨河声一水流。”

蜀汉时期武侯祠(蜀汉北伐中原的指挥部)(10)

【旅游提示】祁山武侯祠位于据礼县县城25公里处,景区有门票,售价20元,建议游客可以游览2小时左右。在祁山武侯祠的山脚下有餐饮店可供吃饭,算是很方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