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

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篾短秋翼蝉,因助望舒景。这里的“良工”是指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妙思”是竹篾交织成的图案,“篾短”是竹篾劈得细而薄,“秋翼蝉”是编织成的扇面就像秋天蝉虫的翅膀一样透明。

在汉文的器皿用字结构中,大多是用“竹”字作部首的,如篮、篓、筐、箩、笼等。可见竹子在我国文化、艺术和使用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夏季,竹席、竹扇、竹杯等降暑好物为人们带来一丝清凉。值得一提的是,在竹编器皿中,尤以竹篮的使用历史最为悠久,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关联。

正值初夏时节,清凉糕点与当季水果也渐渐入市,绿豆糕、红豆沙、西瓜冰等沁爽味蕾。当然,好的食材兼搭好的器物,才能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人。中国篮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只篮子有何讲究。为此,我们以竹为题,透过竹篮的编织纹样、传统文化、特色类型,去探寻竹编丰富的历史记忆,使之在当下更好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国篮子

文·图丨徐华铛 张建中

竹篮的编织纹样

编织,是竹篮成型的工艺流程。竹编艺人们运用不同规格的篾丝、篾片,采用多种多样的精编巧织,能形成气象万千的纹样。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2)

竹编在用料上可分为篾丝编织和篾片编织两大类。篾丝编织主要用于篮、盒、箱及罐的外层;篾片编织则大多用于篮、盒、箱及罐的内层。也有篾丝和篾片交叉编织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3)

竹编常用的编织技法是以挑压编为基础的。挑,是用编丝(或编篾)挑起被编篾,即编丝(或编篾)在被编篾之下;压,是用编丝(或编篾)压住被编篾,即编丝(或编篾)在被编篾之上,编织就是在互相垂直的篾或丝相互作挑和压的交织中来完成的。挑压编根据产品的需要,分为挑一压一、挑一压二、挑二压二、挑三压三等,用丝、篾都可以。倘若把不同宽度的竹丝篾片结合编织,产生的纹样便更丰富,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十字编”“人字编”“六角编”“三角编”“螺旋编”“圆面编”和“绞丝编”。

十字编¹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4)

“十字编”是竹编的基础编织法,因编织纹路呈十字交叉而得名。该法编织简单,用途广泛,生活用品及农用品的器皿上经常用到。经篾与纬篾的宽度大致相等,排列两两平直,编出的十字方格统一相同。十字编又分为“疏编十字编”“单篾十字编”“图案花十字编”等多种。

人字编²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5)

“人字编”以编织纹路呈人字形而得名,在竹篮的用途上十分广泛,常见的有挑二压二人字编和挑三压三人字编。人字编的经篾和纬篾均作密编,经篾和经篾之间、纬篾和纬篾之间均紧紧相扣。若经篾和纬篾的宽度相等时,编成的斜向人字纹便出现等长的规则花纹;若经篾和纬篾的宽度不相等时,编成的斜向人字纹便出现宽窄不一的花纹。

六角编³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6)

“六角编”属疏编,是编织中的一个大类,由无数个规则整齐的六角形孔眼组成,篾呈三向交叉编织,不分经篾和纬篾。编织的形式有密编,也有疏编,用的篾越宽,六角形就越大,用的篾越窄,六角形也相应缩小。

穿丝编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7)

“穿丝编”是在三角眼或六角眼等篾片疏编的基础上,再用篾丝作有规律地穿插交织。被穿插的篾片编织为单层,篾丝往往作斜向平行穿插,把单层的篾片编织连在一起,形成一种精巧的编织图案。穿丝编在竹篮上的用途广泛,一般常用于精致竹篮的表面编织。

拉花穿丝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8)

“拉花穿丝”是一种镂空的装饰编。竹篮的拉花部位需在编织时预先留出,只剩下排列规则疏朗的经篾,然后用拉花的竹丝(或细白藤)在各经篾间作斜向的绕编,使竹丝与经篾之间呈现出斜方块的几何镂空图纹。拉花常出现在高档竹篮的第一层,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让放在第一层的食物通风,防止变馊。

菊花大穿丝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9)

“菊花大穿丝”是穿丝编中较为复杂的编织,即在双层的穿篾编上再穿一层竹丝,形成三层的菊花大穿丝编。有的还在下面衬以金、银等色泽的纸片,使穿丝编平添一层隽美富丽的装饰效果。穿丝编是一种高雅的编织法,穿入的篾丝和疏编的篾片在色彩上也有差异,形成和谐的色调。如篾片是深棕色,穿缀的篾丝便染成桔黄或淡黄色。

注:¹-³为常用编织法,⁴-⁶为装饰编织法

蕴藏在竹篮里的传统文化

竹篮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图案纹饰上,历代的文人雅士与民间的竹编艺人共同耕耘,发挥想象与才智,通过编织与雕刻,井然有序地结集文化,创作出传统竹篮这一方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0)

我国明清时期表现的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竹篮的编织与雕刻的题材就是在儒家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发展,深入浅出地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儒家文化的掌门人是孔子,他是中国的圣人,孔子教育学生的中心理念就是“孔门庭训”,具体内容就是“诗礼传家”。诗礼传家的“诗”是用来“言”的,指言语表达,即要学会说话;“礼”是用来“行”的,指行为习惯,既要学会做人,也要学会说话,这是孔门庭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根据“诗礼传家”传承的儒家文化,蕴藏在竹篮里的传统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吉祥喜庆”“戏曲小说”“博古杂宝”“世俗生活”“山水花鸟”等多个类别。

丨吉祥喜庆类丨

吉祥类图案在传统竹篮中较为常见,它反映了人们欢愉、喜悦的心情。常见的形象有梅花、喜鹊、鸳鸯、奔鹿、鲤鱼等。“冲寒先喜笑东风”,梅花十分耐寒,开花季节在早春,其味香飘十里,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不仅有喜庆早日来临的寓意,更象征了中国文人正直不媚、高雅自洁、超凡脱俗的理想人格。

《长方形文房提篮》年代:清代 产地:浙江绍兴

尺寸:27cm(长)×17cm(宽)×32cm(高)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1)

提篮采用特精细挑压纹编织,描金古诗一首,彩绘梅花图案,寓意喜庆早日来临,提篮铜饰完美,是古时候文人墨客之雅物。

《圆形三层天地盒》年代:清代 产地:福建

尺寸:23cm(高)×20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2)

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竹编漆器三层天地盒,上下两层采用特细篾丝以“挑二压二”密编;中间一层采用镂空拉花编织,给天地盒留出透气的空间。深灰的底色上,绘有琴棋书画、花卉、寿字图案,盖面绘有神龙祥云画面,寓意吉祥喜庆,是大户人家在庆贺吉日时的器具。

《圆形“寿”字礼品盒》年代:清代 产地:福建

尺寸:12cm(高)×28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3)

盒子采用特细篾丝以“挑二压二”密编,盖面中心为六个“如意纹”围绕中间一个“寿”字,寓意六六大顺。里身髹黑色大漆,整个圆形礼盒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为清代年间大户人家吉庆的用具。

丨世俗生活类丨

从历代的传统竹篮特别是大量留存的明清两代竹篮来看,有相当多的题材来自他们的生活。在这些传统竹篮的盖面装饰绘画中,虽然人体没有解剖的比例,建筑没有透视的原理,有些画面甚至十分稚拙,但扑面而来的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世俗生活,流淌的是生动亲切的家长里短,其中反映农家生活的装饰绘画内容占了一定的比重,如农夫耕田、渔夫捕鱼、樵夫砟柴、牧童弄笛、农妇采桑等。

《圆形双层文房篮》年代:清代 产地:浙江绍兴

尺寸:28cm(高)×23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4)

文房篮采用特细篾丝以“挑二压二”精编,盖子黑底描金古诗一首,系明代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所作。底部描金刻有回纹,提手描金刻有花瓶、花卉、如意纹,寓意富贵花开,吉祥如意,系文人墨客之雅物。

丨戏曲小说类丨

戏曲小说类题材反映的均是人物,其造型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戏曲人物,另一种是绘画形象。建国前的民间彩绘艺人大多没有文化,为了提高人物的彩绘水平,他们就去看戏,把戏曲人物形象借鉴到画笔下进行处理,虽有夸张却形神兼备,姿态多用亮相式,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和气质。另一种是绘画形象的人物场景则倾向于写实,彩绘艺人在文人雅士的授意下,以白话小说版的绣像人物画及各种画派的人物形象为依据,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创作而成 。

《八角双耳针线盒》年代:清代 产地:浙江绍兴、嵊州

尺寸:13cm(高)×26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5)

针线盒外壁采用特细的“挑二压二”编织,内壁采用宽篾“人字纹”编织,盖面中间为黑底金边彩绘“皇甫少华孟府射袍,得中三元定亲”的戏曲故事,画中人物神态各异,线条流畅,是婚娶喜庆的雅物。

丨博古杂宝类丨

“博古”一词来源于北宋,宋朝皇帝徽宗爱好古器皿,他命令大臣把保存在“宣和殿”内的历代器皿编绘成画册,取名《宣和博古图》,计30卷,供自己观赏。竹篮上的博古纹饰,是上层人士闲情逸致的流露,亦是身份的象征。博古中的“瓶”是常见形象,这有两种原因,一是瓶的造型丰富优美,可高可矮,可圆可方,还可插花,为门窗增添了一定的美感。二是瓶与“平”谐音,寓意“平安”,平安是历代人们祈求的最大心愿。

《圆形双层提篮》年代:清代 产地:浙江嵊州

尺寸:30cm(高)×22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6)

提篮采用特细篾丝作“挑二压二”编织,盖面黑底描金“博古纹样”,寓意博雅古事,象征知识与学问,是古时文人墨客传送食物的雅物。

丨山水花鸟类丨

山水花鸟题材在中国竹篮的装饰中占有一席之地。山水类题材的作品,大多表现在竹篮的篮面上,这类题材作品的绘画布局既有层峦叠嶂、气象万千的雄浑,也有小桥流水、春风杨柳的秀丽。花鸟类题材也经常出现在竹篮的篮面上,表现形式丰富而多姿。既有梅兰竹菊、松柏石榴、牡丹荷莲等植物花卉,也有猛禽、游禽、涉禽、攀禽、鸣禽等大小翎毛,画面布局繁简得体,显示出生机勃勃的灵秀之美。

《八角形双层提篮》年代:清代 产地:浙江嵊州

尺寸:27cm(高)×20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7)

提篮采用双层编法,外壁是特细篾丝作“挑二压二”编织,内壁是“人字纹”编织,提手两边刻有如意、蝙蝠、花瓶,底部夹口刻有花卉,寓意吉祥、如意、平安。盖面黑底描金,绘的是山水画面,其间有文人骑马过桥的细节。

食篮与套篮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8)

食篮,是盛放食物的用具,故食篮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食篮主要有大小两种,以小食篮为多,一般是两到三层,编织和做工均十分精细。家常日用的则有点心篮和饭篮,大多为有盖的单层篮。饭篮是专门装饭的篮子,著名作家茅盾在他的代表作《子夜》中便有:“女工们提着空饭篮拥出了车间”的描述。

套篮,层层相套,形如宝塔,因此又称为“塔篮”、“脱篮”或“托篮”,是传统民间工艺竹篮中容积最大的一种。套篮一般以3层为多,有时也有4~5层。最上面一层往往是“朗”层,朗层都用镂空编织,编篾疏朗,但规整别致,常见的编织图案有白藤胡椒眼、六角眼、菊花穿丝等,显得玲珑剔透。套篮往往两只合为一副,每只篮的黑漆盖面上用泥金写着祠堂或主人的姓名,书法亦甚讲究。篮柄的中间内凹处镶有铜制的吊环,用于肩挑时的依托。

《长方形三层提篮》¹

年代:清代 产地:浙江嵊州

尺寸:28cm(长)×18cm(宽)×38cm(高)

提篮有三层,上层采用“拉花镂空”编织,可以透气,下面两层采用特细篾丝作挑压编织。盖面为黑底描金的山水画,底部及提手均为黑色,其他编织面以“中国红”为基调,庄重规整,既是古时文人墨客之雅物,也是盛放食物的精品。

《六角形双层食篮》¹年代:民国时期 产地:上海

尺寸:43cm(高)×38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19)

食篮篮身采用“菊花眼六角镂空”编织,空灵剔透。盖面为木质,绘有书墨花鸟。提手两边落有书墨:癸酉年置,清河镱郡奄,主色调为“中国红”,喜气暖色中透出雅味,为喜庆日子宴请之用具。

《高把手盖碗形“囍”字食篮》²年代:民国时期 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45cm(高)×35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20)

食篮釆用双层编法,外层是特细篾丝挑压编织,盖面中间编织“双喜”字。内层采用人字纹精编吉祥“福”字,食篮提手为朱红色,底部刻有金色回纹、寓意福䘵寿喜、万事如意,是古时大户人家婚嫁盛放礼品往来之用具。

《圆形双层食篮》³年代:晚清 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40cm(高)×35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21)

圆形双层食篮采用“镂空拉花”编织,篮盖编有一个大“囍”字,可以拿下来作圆盘使用。提手的中间镶有铜制的吊环,用于肩挑或扛抬时的依托。食篮古朴雅致,厚重实用,是日常外出野餐之用具。提手落有书墨:南阳万安办。

注:¹-²为食篮,³为套篮

漆篮、香篮与暖篮

永春漆篮影响深远,先在闽南一带流行,成为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等装盛物品的器具,也可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永春漆篮逐步从闽南传到东南沿海、全国各地及南洋各埠,并被选送到意大利、波兰、日本、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展览。

香篮,是专门用来盛放香、烛之类的用具,以供佛、祭祖。在明清两代,随着信佛人员的增加,善男信女们对香篮的需求很大,运用十分普遍。香篮比食篮略长,以单层较为多,也有在2~3层之间的,外形为长方形、八角形和椭圆形。

清代至上个世纪60年代,还盛行一种“暖篮”,有的地方叫“火笼”,是中间放着小火盆的竹篮,是用以取暖或烘干衣物的用具。“暖篮”的形状就像泡菜坛子,用竹篾编织而成,内置陶盆内膛,供放炭火,生火取暖。暖篮的上面留着碗口大的孔,里面垫一些土或木灰,就可以使用了。

《竹漆“寿”字圆篮》年代:晚清 产地:福建一带

尺寸:25cm(高)×28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22)

竹漆圆篮采用双层编法,里外双层均是“人字纹”编织,牢固结实,古朴典雅,提手粗壮,沿边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是祝寿的礼篮。

《永春竹漆小礼篮》年代:清代 产地:福建永春

尺寸:23cm(高)×22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23)

竹漆小礼篮盖面是描金的《状元及第》图案,提手两边是描金的四季花卉,漆篮鲜艳的红、黑、金三色,象征着吉祥,是大户人家小姐陪嫁之物。

《长方八角香篮》年代:清代 产地:浙江宁波

尺寸:36cm(长)×20cm(宽)×36cm(高)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24)

香篮采用双层编法,外层采用挑压编织,内层用“人字纹”编织。提手主柄上刻有童子及如意花卉图案,主柄两边雕刻拐子龙纹样,是大户人家烧香拜佛的用具。

《花卉铁盖小暖篮》年代:民国时期 产地:四川一带

尺寸:23cm(高)×22c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25)

篮身编有吉样图案,收口采用双“人字纹”编织,两侧装固定提手,配有花卉铁盖,铁皮内膛,供放置炭火,是南方人家冬季串门取暖的好“伴侣”。

《椭圆形彩色烘篮》年代:民国时期 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35cm(高)×34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26)

烘篮下面大部分采用彩色“菊花六角穿丝”编织,上面小部分采用“排子纹”编织,沿边夹口是大片厚竹篾,“中国红”为主色调,是大户人家的婚嫁用具。

《束腰圆形烘篮》年代:民国时期 产地:浙江一带

尺寸:35cm(高)×34m(直径)

初夏竹篮图鉴(初夏竹篮图鉴)(27)

烘篮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采用“排子纹”,下部采用“挑压编”,有红黑插筋,是大户人家婚嫁用具。

部分内容摘编自《中国篮子》

┍ 中华手工 ┑

传承文化 引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