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嘉煇是谁(香港乐坛教父顾嘉煇去世)(1)

顾嘉煇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曲目,影响了几代香港人。 (视觉中国/图)

2015年,顾嘉煇先生宣布荣休。TVB的一档综艺中,一群明星用两个字形容眼中的“煇哥”:幽默、害羞、舒服、天才、瑰宝……提得最多的是“好人”。

他是个好好先生,从不骂人。在录音室里,他从不迟到,只要他在,歌手便安心,不会也有煇哥教。他最凶的一句话是,怎么会这样。

全香港再无人有这番礼遇,他在台上毋须发脾气,所有歌手、乐手都会听话守时,没人偷懒。黄霑给他起外号叫“贝多煇”,得意极了,“他根本是流行曲界的贝多芬”。

他的性格谦厚,同鬼马的黄霑形成反差。1975年,许冠文拍《天才与白痴》,要找人饰演军火专家,“样子需要木讷,百分百没有表情,内心却是天才横溢”,认识的人中只有顾嘉煇一个符合,便找了他。

2023年1月3日,作曲家顾嘉煇于加拿大逝世,享年92岁。生前,他的名字前常被冠以流行音乐界的最高荣誉:香港乐坛教父、殿堂级音乐大师、香港早期粤语流行曲的缔造者,一手抬高了广东歌的地位。

陈奕迅称他为“音乐巨人”。他极为高产,一生创作两千多首曲目,为一个时代注入记忆的基底,《狮子山下》《上海滩》《沧海一声笑》《万水千山总是情》《铁血丹心》《当年情》《奔向未来的日子》……他和黄霑的“煇黄”组合,为无数香港影视剧创作主题曲。因为这些旋律,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有了真情实感,从TVB简陋的幕布中鲜活起来;枪林弹雨的吴宇森式江湖,也被注入永恒。

最近,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无线新闻节目的片头曲也出自音乐大师顾嘉煇之手,这个旋律被用了将近四十年。同样经典的,还有顾嘉煇作曲的嘉禾电影片头,让人想起在这四次鼓声之后,开始看《警察故事》、周星驰电影、僵尸片的日子。

1981年,第四届十大中文金曲奖将象征乐坛最高荣誉的“金针奖”颁给时年五十岁的顾嘉煇,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金针奖。同年,顾嘉煇第二次赴伯克利音乐学院进修。

临行前TVB举办的《群星拱照顾嘉煇》晚会,阵容空前,连邓丽君都打来越洋电话。许冠文说:“我觉得煇哥这次离开我们,后来我打探到他不是此去不回,而是会回来的。当然了,如果此去不回,全香港无论在天涯海角,不管在大鹏湾或山顶,65%的香港歌曲将受影响,因为都是他写的。”

在他逝世后,一位香港歌手感叹:“在Cantopop(粤语流行曲)这个字出现之前,香港就只有顾嘉煇,他差不多一个人就撑起了七、八十年代的广东乐坛,那个年代可能每个歌手都唱过他写的歌。我的音乐影响最大的部分是来自欧美的音乐,但顾嘉煇的音乐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已成为我(所受)音乐影响中其中最壮大的一根线。”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为顾嘉煇颁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授辞中引用了《礼记·乐记》中一句:“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赞其“五十多年来为香港写下多首不朽名曲,影响几代香港人”。

离开这个世界时,顾嘉煇走得很安详。他在医院住了一周,姐姐说他有福气,儿孙都在身旁。

“香港音乐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声音”

1931年,顾嘉煇出生在广州。他来自书香世家,从小喜欢作画。日军侵略广州后,顾嘉煇逃去广西,1948年举家迁至香江。那一年,他17岁。

刚到香港时,顾家住在木屋区,生活贫苦。为了赚取生活费,姐姐顾媚外出唱歌,是1950、60年代的著名歌星,有“小云雀”之称。

顾嘉煇同音乐结缘和顾媚的耳濡目染有关。那时,家姐在家唱歌,男朋友也来家中陪练歌,顾嘉煇便开始学钢琴,给姐姐伴奏。初时,钢琴是从琴行租回来的,一台琴动辄数万元,租琴是当时潮流。

二十多岁时,顾嘉煇就在六国饭店的“仙掌夜总会”工作,在乐队担任琴师,组成“顾嘉煇大乐队”。黄霑曾在博士论文中写道:1950、60年代的香港音乐圈,都是菲律宾人的天下,能在高级夜总会当领班的华人乐师,只有顾嘉煇等少数几位。

顾嘉煇因此遇见了伯乐。

1961年,一位来自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外国人,偶然看到顾嘉煇的演出,有意为他争取出国机会。“他说我回去找些‘物资’给你。我都不知他是说什么,我以为是寄给我一些琴谱,没想到是奖学金。”当时,顾嘉煇已经成家了,即便有了学费,旅费和生活费也成问题,后来得到邵逸夫的资助才得以成行。

他赴美接受为期两年的音乐进修。1962年,邵氏为电影《不了情》歌词公开征求旋律,顾嘉煇以《梦》一曲入选。1967年,无线电视(TVB)启播,已回港工作的顾嘉煇任职音乐总监,自此扶摇直上。

今天在粤语歌发展史上已有公论的是,1974年,TVB电视剧主题曲《啼笑因缘》的出现,是香港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粤语流行曲的开始。这首由顾嘉煇作曲、叶绍德填词、仙杜拉主唱的粤语歌,是香港流行音乐的分水岭。

此前,在香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英文歌和国语歌,粤语发音因口语化,一度被认为不适合发展演奏音乐,难登大雅之堂。在当时,要为电视剧用上粤语主题曲,需多番考虑。顾嘉煇曾不无感慨地忆述当年创作背景:

“初时我和剧集的编导王天林都有这种担心,所以这部电视剧的歌曲我们交由仙杜拉演唱。原因是她在乐坛中以唱英文及国语歌为主,由她唱出这些粤语歌曲,起码不会给人老套的感觉,用多少洋化的歌手来平衡那些中国化的歌曲,可见那时的信心实在不大。”

黄霑在博士论文中提到,顾嘉煇写主题曲旋律时采用AABA的曲式,四段加起来是起、承、转、合,脉络分明,便于传唱。填词则遵循中国韵文和合乐文字的优良传统,同宋代词人一脉相承。因为在伯克利进修,顾嘉煇的编曲采用欧美流行曲惯用的和声处理,配乐中西合璧,令听众耳目一新,大获成功。

“此曲面世之后,香港人不再歧视粤语歌曲。接着下来,一连串作品涌现,香港音乐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声音。粤语流行曲的歌词名句,变成口头禅,溶入了港人生活;连大学校长宴会后小提琴演奏,也拉黎小田作曲的《人在旅途洒泪时》娱宾。”黄霑写道。

1974年,顾嘉煇还为《鬼马双星》制作了主题曲,许冠杰的同名唱片同年问世。这两部剧中的主题曲,如今已鲜少被人提及,但它们却被视为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开端,具有划时代意义。1983年,红磡体育馆落成,演唱会文化兴起,香港粤语流行曲从此盛况空前。

今天有多少人能够写到这样的一个水平?

顾嘉煇生前合作的填词人不少,同黄霑的“煇黄组合”最为人称道。有人曾将他们比作《笑傲江湖》中的曲洋和刘正风,黄霑生性豪爽,爱抛头露面,顾嘉煇则深居浅出,鲜少公开亮相。两位性格迥异的天才音乐人,为香港乐坛写下辉煌一页。

1970和1980年代,随着TVB、香港电影新浪潮、嘉禾和新艺城制作水平的飞升,顾嘉煇和同时代的填词伙伴为影视业创作了大量粤语流行曲,风靡华语世界,包括《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世间始终你好》《小李飞刀》《楚留香》《当年情》《东方之珠》等。

歌手李健曾在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唱过顾嘉煇创作的多首金曲,他感慨,像黄霑、顾嘉煇这些人都是真正的文人,甚至跟金庸是一个水平的人,“今天有多少人能够写到这样的一个水平?”

在香港城市发展史上,由黄霑作词、顾嘉煇作曲、罗文演唱的歌曲《狮子山下》,被誉为香港“城歌”。19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从屋邨走向世界,从战后婴儿潮成长为社会中坚,狮子山精神是香港市民的精神象征,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在此后1997年金融风暴、2003年SARS袭港的冲击中,这首歌成为激励市民走出困境的情感支撑。

1981年,顾嘉煇到伯克利二度进修。“那个时候好忙,在TVB好忙,忙到晚上又要作歌,然后又要去TVB上班,又要交歌去TVB觉得好烦。觉得自己的料子很不够,希望再去学多点东西,刚好TVB又可以放我半年假。”

顾嘉煇第一次赴美是正统音乐学习,第二次学习的则是更商业的创作模式。空窗期仅有半年,他的创作更上一层楼,交出《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主题曲等传唱度更高的杰作。

顾嘉煇曾回忆过和黄霑合作的细节。广东歌通常先有曲才有词,十天的交稿时间,顾嘉煇可能会用掉九天,只给黄霑留下一晚填词。因为灵感可能在最后一刻才会出现,“明天要交,到了夜晚,灵感才出来,那么怪”。

黄霑常抱怨顾嘉煇用完了他的时间,他只剩一晚甚至数小时填词。经常是,第二天就录音了,他在录音室放好背景音乐,歌星都到了,歌词才到,“没机会给歌星把歌词唱熟点”。

但在这样的时间紧逼中,却诞生了不少时代名作,比如《上海滩》。

顾嘉煇曾回忆,当时没有传真机,他谱好曲后,只能通过电话把每个小节口头告诉黄霑,黄霑一一写下后才能作词。“例如《上海滩》MI SO LA,,MI SO就是最后一拍,LA是第一拍,在电话里每个小节告诉他,很浪费时间。”创作时间总是很紧迫,“多数电视台给我们三个星期,我用了两个多星期去作旋律,连夜打电话给黄霑,告诉他明天要用,我现在刚完成作曲,他当然很不高兴、骂声四起,但其实我们两个用这种形式,也可以做到很多好东西出来”。

顾嘉煇曾为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陈百强等歌星打造专属名曲,他的旋律为时代巨星注入底色。张国荣曾在演唱会中称黄霑、顾嘉煇为“父母”,认识顾嘉煇近半世纪的艺人汪明荃形容他的离世是华语音乐界的损失,“他的奇妙之处是,很懂得指导那位歌星唱什么风格的歌会好”。

参考资料:

亚洲电视:《香港百人》——顾嘉煇篇

TVB Variety Show综艺娱乐:《乐坛教父顾嘉煇》

黄霑:《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

南方周末记者 付子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