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夜,傲慢的特斯拉“绝不妥协”了一天,还是在微博公开道歉了。
上海车展是疫情发生之后中国第一个最重磅的车展,这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促进和转型,汽车消费的带动,作用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这从今年车展的热度和各方口碑就可见一斑。而上海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作为这个重磅车展的承办方,也侧面助推着汽车产业的新变化,车展办好了,办精彩了,才对得起上海这座开放、引领的城市名声。
可偏偏车展开幕的首天,就被特斯拉维权的事儿给抢了风头,霸占各大网站媒体的焦点头条,严重破坏了上海汽车展的形象,这让上海很没面子啊。
试想一下,今年3·15晚会万众期待特斯拉上榜最后都未能所愿,而这位河南女车主竟然敢在上海车展把特斯拉踩在脚下,那她被拘留5日,亦是该受到的应有惩罚,甚至还上了警情通报,最后当事车主不得不发声道歉。
而作为矛盾的主要一方,或者可以说强势方,特斯拉车展维权当日的“负面为该车主贡献”、“决不妥协”等系列回应也暴露出特斯拉的强硬和底气。作为一家外资车企,要在中国发展获得利润,必然需要尊重中国消费者的情感和诉求,与中国消费者唱反调的,必然群起而攻之。
所以特斯拉舆论的持续高涨相继引来人民网、半月谈、长安观察、环球时报、央视、郑州市市监局的点名。而一般不凑这种热闹的新华社连发两篇文章,《谁给了特斯拉“不妥协”的底气》、《“车顶维权”成热点,是谁让谁不“体面”?》,抨击特斯拉面对消费者诉求的不作为。
在央媒之后,掌管公检法的政法委也关注到了舆论焦点,觉得是时候敲打一下膨胀的特斯拉了。于是政法委长安剑发文:如果坐下来能解决问题,谁愿意不顾体面,爬到车顶上去嘶嚎?而面对车主的一次次维权,特斯拉的回应中却尽显“老爷公关”的骄纵豪横,让中国消费者心寒。
评论文章还发出三句灵魂拷问:一次次拖拉扯皮中,损耗的是口碑和信任;不论是否妥协,特斯拉都必须面对中国客户的拷问;谁给了特斯拉“不妥协”的底气?最后还搬出了和“法治”。
面对来自中央的“问候”,特斯拉怂了,道歉是必然的结果,哪怕是被迫的,放在大家都休息了的深夜,没有落款的道歉,究竟是最及时的醒悟还是说降低热度?
再看看整篇道歉信,除了开头、最后两句对不起,中间一句“成立专门处理小组”包括里面那句“特斯拉尊重并坚定服从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决定”,特斯拉并不是为自己的“错误”道歉,而是为之前的态度道歉,毕竟在特斯拉的骨子里,它自己是没有错的。
特斯拉傲慢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不用说很多人心里都明白,在上海或者上海车展是特斯拉的主场,特斯拉也是对外开放、上海制造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一个典范和样本,容不得有差池,这是当地政府花大力气引进来的投资,是当地的标签,更是羽毛。
况且之前业界还流传特斯拉与上海签了对赌协议,从2023年年底起,每年须纳税22.3亿元,如不能达成这一条件,则必须归还相应土地。同时,特斯拉还必须在未来5年在上海工厂投入人民币140.8亿元的资本支出。
另外还有超低的土地价格,超低的银行贷款利率,这种对中美贸易纠纷时引进来的美国企业的扶持,背后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已经超越了企业本身,包括就业和税收,包括电动车上下游供应链的建立,产业链盘活,整个汽车业的竞争力也起来了,以及鲶鱼效应带来的整个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促进,都是一盘棋的动作,就像当初引来苹果一样,没有苹果就没有今天的华为、小米和VO。
所以,一定程度上说,特斯拉是被官方、被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捧着的,容不得负面和打压。
然而这一次的松口,可能也是按照既定的剧本在往前推进。在上海车展现场也可以看到,智能化和电气化已经成为行业的大趋势,而且不少企业在电气化、智能化方面展示出来的实力已经远超从前,最好的智能座舱、最强大的自动驾驶无疑将诞生在中国。
包括华为、百度、地平线等本土车企也相继渗透到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和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中,“换道超车”似乎已经超越了半个车身。甚至在自动驾驶领域、激光雷达等领域,特斯拉已经被赶超。包括现在的5G,以及未来的V2X车路协同,关于汽车自动驾驶的未来,远远超越特斯拉的呈现。
而如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以及传统车企如吉利的极氪、北汽的极狐、上汽的智己等系列产品,综合素质已经将与特斯拉的这种差距缩至最短,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智能化、电气化,毫无疑问将成为全球汽车新科技和技术最强大的细分市场。
规律告诉我们,中国人只要想要干成的事儿,那定当难不住。就像比尔盖茨说美国阻断中国芯片一样“这样做只会加快中国芯片的研发速度和进程,最终实现他们芯片的自给自足。”新能源产业也一样。
可能至始至终,从马斯克到特斯拉都是疯狂的,包括当下特斯拉问题频发依然拥有如此之多的拥趸,和“趋之若鹜”地购买。但有句话叫“天欲令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特斯拉会不会灭亡我们不可而知,也不想去“诅咒”它的未来,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格局和新时代,毫无疑问将由这次上海车展划分。
未来的中国市场是不是就不需要特斯拉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