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听我说#咱们今天开始讲解《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它也应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最经典的兵法著作,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光芒,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部经典。

01 《孙子兵法》的学习价值

曾经有一位学者到美国西点军校去访问,看到西点军校也要学习《孙子兵法》。这也说明了《孙子兵法》虽然成书已经200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散发出难以抗拒的魅力。

你也许会问,我们作为普通人又不是搞军事的,为什么要学习《孙子兵法》?我来导读《孙子兵法》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几个理由:第一,当你看了这本书后,对我们看一些影视剧会有帮助,看看剧中用的是《孙子兵法》中哪些谋略;第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与人争斗的问题,我们身边大部分是道德高尚的人,但也会有一些小人,怎么样跟这些小人做斗争?你就需要掌握系统的方法论。

《孙子兵法》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是赢的学问,打仗的目标就是赢。比如:我们前面学习过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无为,从更高的境界,更高的高度来看待生活中的竞争;但有的时候退无可退,避无可避的时候就要亮剑,就要斗争,就要寻找赢的答案,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赢。我们需要提前掌握这样一种赢的方法论——《孙子兵法》。

所以,《孙子兵法》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也是具有阅读学习的价值的。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词语之一也是“赢”,但我们往往会在赢的前面加一个字,叫“双赢”或“共赢”。当然,对于有的时候,退无可退,避无可避,也需要掌握赢的技巧,这也就是我们学习孙子兵法的价值所在。

《孙子兵法》据说是春秋时代孙武所作,然后吴国也因为孙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有几个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就是吴越争霸。根据可考证的史实,《孙子兵法》的魅力穿越了时空,是非常系统的斗争的艺术,斗争的哲学。

我们在前一段时间讲了儒家,道家,也涉及了一些墨家思想,最近又讲《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今天就开始讲解《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第一章就是《始计篇》,《始计篇》是从计谋、从规划开始,正如我们在《7个习惯》里面讲到的,人生都是需要经过两次建设,第一次是在大脑中把它建设出来,第二次是在行动中把它实施出来。

《孙子兵法》中提到要获胜的话,首先是思维要超越对手,要知道赢的答案。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来获胜?《孙子兵法》就给我们提供了赢的答案,第一步就是:计谋要超出对手。

孙子兵法免费阅读始计篇(孙子兵法导读1始计篇)(1)

02 《始计篇》导读讲解

接下来,我们来读读书中的原文: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将最重要的结论放到开篇,放到开始。为什么要学习兵法,也就是用兵之道?很简单,它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是国之大事。

国家重要的事情,一个国家无论现在多么太平,但如果不重视军事国防建设,那这个国家一定会非常危险。另外一本非常经典的兵书也有提到:“好战必亡(就是一个国家君主好战的话就必然会亡国);忘战必危(忘记作战,不懂作战的艺术一定会陷入危险)”。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而《孙子兵法》则是从三个角度来阐述为什么我们要掌握学习用兵的技巧,就是国家的大事,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不可不察。

在和平年代,用兵之道也事关个人的竞争和发展,在大多数时候可以不用,但是需要了解,需要知道推演的方法,这也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世、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我们怎么样来考察获胜之道呢?从5个重要的维度,7个重要的方面来系统性地进行考察。这个《始计篇》就为我们分析作战双方能否获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框架思维。

经之于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我们先看看哪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就是要考察的5个维度。

首先是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所谓的获胜之道就是老百姓跟统帅、上方决策的人,同一条心。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士兵们就可以不惧生死,上下一心共同杀敌,也就是具有强大的执行力。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是获得了真正的拥戴。

当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也许就会懂得,为什么在1950年,当时新中国面对巨大的威胁,面对强大的世界第一霸主,能够选择亮剑!从决策层的角度来讲,非常的艰难:毕竟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获胜方,并且已经造出了原子弹,它毫无疑问已经是科技经济实力全球的霸主。而当时的中国呢?我们先来讲讲中国的近代史。

从1840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支几千人的小部队就击溃了大清,大清不服气,讲:“我们没有准备,再打一次!”结果是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大清还是不服,决定再打。1856年,又跟英法打了一仗,这次输得更惨,把首都给输掉了,圆明园被烧毁。当时的统治者的心态在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发生了非常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由过去的看不起外国到所有的东西都开始崇洋媚外,洋人就是高人一等。于是开始向国外学习,开始了洋务运动。结果,跟日本打又打输了,甲午中日战争输得更惨,输掉底裤,连一个原本看不起的小国家,都能把中国打败。到1900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华,首都给输掉了。

所以,当时中国让人很难设想,在1950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可以跟全球最强大的对手进行对抗。当时的决策层面临一个很艰难的抉择。但结果我们也知道了,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从鸭绿江中朝边境一直打到三八线,最终的结果,中国取得了胜利。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打出了我们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到今年已经快70年了。

中国这一次为什么能够打败强大的对手?同样是联军,这次更是17国联军,背后还有一些没有出兵的做后勤的一些国家。凭什么?!八个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这简单的八个字,让我们在武器装备处于极度劣势的情况下,还能战胜对手的根本的秘诀。

回到我们讲的这个“道”,就是令民与上同意,“同意”就是相同的意图。作为执行者的战士,面对强大的对手,其实也会有恐惧,都是血肉之躯,但是他们却会勇敢地以血肉之躯去炸坦克、炸碉堡、堵枪眼.....背后其实就是8个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激发出我们的战士、我们的老百姓同仇敌忾的斗志。这句口号,非常强大,因为它是符合天道的。

第二,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就是还要具备天时。比如,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针对中国是用了三招三板斧的策略,一直向中国进行围堵。第一招是出兵朝鲜;第二招是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碍收复;第三招援助法国打越南,从北边、中部,南方都向中国展开攻势。

我们的决策者当时面对选择,我们是从哪里继续打?中部?当时美国的航空母舰确实很厉害,我们的海军非常弱小,即使到现在,跟美国的海军都有不小的差距,更不要说1950年,所以中部不行。南边的话似乎可以,但是南边补给线太长。而东北部当时有苏联,背后就有苏联的影响,所以补给线比较短;又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所以选择了朝鲜战场,你三路突袭,我就选择一路重点来进行回击。选择朝鲜,除了补给线的考虑外,也考虑了朝鲜的山地地形,在这样的地形中,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的威胁也有限。综合考虑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决策者才最终拍板,选择亮剑!这是天时地利。

还有一个条件,跟我们打了很多年的仗,有一支非常强大,非常敢于胜利,而且能够胜利的军队,有直接的关系!从1927年建立起来的这支部队,身经百战,打过日本,打过蒋介石,都是在武器装备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战而胜之,心理上有一种非常宝贵的自信。向天下第一剑客亮剑的勇气,如果没有这种勇气,有再好的装备都形同虚设。比如,海湾战争萨达姆投降的时候,他的武器仓库里面还有很多的武器装备,压根就没有打开过,但人心散了,执行也没有信心。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抗美援草对地形也经过慎重地考察:三千里江山,地形比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压制机械化部队的行动;而我们的优势,就是机动性非常强,隐蔽工作做得非常好,可以很好地利用地形优势。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要打仗获胜的话,将领的素质是非常重要。将领需要有什么样的品格,才能够让让你的部队心悦诚服地听命于你?孙子认为是智、信、仁、勇、严这5个维度。

所谓的智,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战胜敌人的谋略?信,能不能取信于你的士兵,取信于你的下属?仁,指的是仁爱、仁者爱人,你能不能爱护你的这些下属?勇,勇气,带头冲锋,不是兄弟们给我上,而是兄弟们跟我来!自己身先士卒的勇气。严,严格,也就是如果遇到一些乱法的事情,你敢不敢严格?

举个例子,曹操有一次他去打袁绍,带着大军看到路上有很多麦田,就下令全军不准践踏农民的稻草,违令者斩!军令刚颁下不久,突然前方就飞过一只白色的大鸟,长得很奇怪,马儿看到这个鸟就吓着了,驮着曹操就在稻田地里面狂奔乱跑。等把马勒住的时候,稻田已经被践踏了不少。自己颁布的军令,是否要遵守?这对曹操是一个严重的考验。曹操不愧为英雄,他知道严格的重要性,所以他说:“按照我们的军令,如果有践踏老百姓的稻草的,应该做什么?”他下面的下属就说:“按律当斩,但因为您是丞相,刑不上大夫,所以可以免责。”曹操说不行,不能免责。他心生一计,一刀把自己的头发割掉一部分,举在手上说:“按律当斩,但作为统兵主帅,杀了我就没办法带着大家一起获胜,所以就把头发割下来,代替我这颗脑袋!”曹操就是用了这种方式表明军令如山,无论是谁,哪怕是自己违背了,也不能免责,所以让手下的士兵心悦诚服。

再来讲讲“仁”。战国时代有一场最重要的大战,是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这是决定整个中国历史走向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秦国打败了赵国,六国就再也没有办法来反抗秦国。赵国如果打败了秦国,赵国当时已经是战国除了秦国之外最强大的国家,就可以趁势崛起,天下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战国有四大名将,起翦颇牧。白起是杀神,王翦是统一六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将领,他们是秦国的将领。颇牧指的是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的将领。当时赵国就用了廉颇,廉颇在长平这个地方,做好了各种防御措施,他的防守做得很好,所以秦国无论怎么打,都打不下来,只能打个平手,而且对于坚守一方来讲,是更有利的。

怎么样在长平之战获胜,就是摆在秦国国君面前的问题。他使用了一个计策,说:“廉颇已经老了,我们不怕,我们怕谁呢?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个人很厉害,我们怕的是这个小将军!”而此时廉颇与秦军僵持太久,赵王就感觉好像廉颇真没什么本事,不能战胜对方,对方也说怕的不是廉颇老将军,是怕小将军,朝气勃发的小将军赵括。赵括每次谈兵打仗都是好点子层出不穷,又是将门之后,青出于蓝胜于蓝,赵王就要拜赵括为赵国的统军大将。赵括的母亲奉劝赵王:“不能拜赵括,知子莫若母,不能让我的孩子做统兵大将,如果要让他统兵,一定会误掉赵国!”赵王不信,赵母就举了赵括父亲赵奢的例子:“赵奢每一次去前方,都会跟士兵同甘共苦。曾经有一次,有一个士兵脚上长了脓疮,赵奢就亲自用嘴把脓疮里面的脓吸出来,他的动作让这位士兵感恩戴德,同时他的动作也感动了他手下的所有士兵,他带领的军队就是一支虎狼之师。赵奢能得到士兵的崇敬,但赵括却不能,他喜欢指指点点,而且他的生活非常奢靡,不能跟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不会真正拥护他!”但是,赵括母亲的这一番解释并没有说服赵王,赵王还是想把国家的希望托付给赵括。赵母说:“如果大王一定要拜他为主将的话,请赦免我无罪,也就是如果打了败仗,请赦免我无罪,我言尽于此!”赵王答应了。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长平大战赵军惨败,白起杀掉了赵国70万大军。其中有40万大军是被白起活埋、坑杀,这就是长平之战,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场战争。

白起跟廉颇可以说是旗鼓相当,起翦颇牧也是旗鼓相当的对手。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之后,他这一系列的细节让他的母亲觉得这个人不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他身上,果不其然,这就是细节里面有魔鬼。这就是智、信、仁、勇、严。

关于这个“仁”,还有另外一个范例。当时,汉武帝要打匈奴,就召集下面的主要的将领一起烧烤,吃烤肉,其中的一个重要将军叫李广。我们都知道李广,当时l李广就说:“当将领的一定要跟士兵同甘共苦,才能打胜仗。”一个非常年轻、才十八九岁年轻将军说:“我认为不需要跟士兵同甘共苦,当将领的最重要的就是赏罚分明,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不能打胜仗,士兵他也不会服你,最重要的是勇敢作战!”汉武帝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你这小伙子不就是想让我给你安排几个好的厨子吗?”汉武帝答应了年轻将军的要求,在他作战的时候,给他派了宫中最好的厨子,给他最好的食物。这个年轻将军不是别人,就是霍去病。此人是中华历史上一个战争的传奇。他18岁的时候带着80铁骑,本来汉武帝让他去巡逻做侦查,他却发现了匈奴的部落,就带着80铁骑在这个阵营里面横冲直闯,斩掉对方几千人,80骑兵无一受伤,这一战就打出了他的威风,也打出了汉朝的志气。因为在这之前,包括汉高祖刘邦对匈奴都是屡战屡败,后来就使出了和亲的政策,每年派大量的金银珠宝给匈奴,还把公主嫁到匈奴,换取短暂的和平,匈奴的野心胃口就越来越大。

从秦朝末年一直到汉朝,武帝之前,匈奴都是中国北边最重要的不安定的因素,霍去病一战就封神封侯,并被称为冠军侯。刚才我们讲的烧烤的背景是汉武帝策划的最重要的匈奴反击战,也是一次灭国大战前的一个烧烤聚会。汉武帝非常赞赏霍去病的主张,就是作为将领,你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获胜。所以他认可,他认为霍去病跟自己非常像,他就真是把霍去病当作自己的儿子、接班人在培养。

霍去病在他18岁的时候,就成为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将领。但在24岁的时候就染病去世了,他一生未逢败绩,这就是霍去病的传奇。也就是这一场对匈奴的反击大战,斩掉了匈奴10多万大军,在狼居胥山匈奴的圣地,原本只有皇帝才能封禅,这个霍去病就直接去封狼居胥山,霍去病说:“我们打了胜仗,皇上赐了我们美酒,这个美酒我们将士一起喝,就把酒倒在一座泉里面,这就是现在酒泉的来历。

霍去病抓住了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勇气,还有严格,当然他也非常具有智慧,就是没有太多的仁义,但其他4个方面都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所以上到皇帝,下到普通的士兵,都对霍去病推崇备至。

在我们今天,也有一种所谓的狼的文化,也就是打胜仗是最好的团建,这也是华为的工作法。你领导做再多团建,市场没有打下来,员工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长期以往,那些温情脉脉的东西,也就会被揭开面纱,部属还是会离开你。所以打胜仗是最好的团建。《孙子兵法》其实蛮好玩的,有无数精彩的故事在后边。智、信、仁、勇、严是对将领的要求,然后法则也适用于官道,这是基本素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这是孙武对于这五条的解读,就是你能够做到你就可以胜利,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胜不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