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中的“anda”(即汉语文献中作“安答”、“安达”等),比较频繁出现于《蒙古秘史》《史集》以及《圣武亲征录》、《元史》等文献当中。另外,在蒙古民间文学和民俗中,也能经常看到关于“安答”的描述。

蒙古语安答是什么意思(读书笔记蒙古语中)(1)

电视剧《成吉思汗》中的幼年铁木真和扎木合

在古代突厥蒙古语词典中,“安答”被解释为“同一了性命的”、“同一了供词的”、“一方面的”、“宾客朋友”等含义;在《蒙古秘史》中,“安答”,旁译为“契友”、“盟誓的伴当(朋友)”;《多桑蒙古史》中,则有“誓与也速该永远友善,即鞑靼人所谓成为按答是矣”等记载。

“结为安答”,仅仅是单纯“拜把子”那么简单吗?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聊聊。

“安答”的内涵

最早将“安答”一词纳入到蒙古社会研究,并做出解释的学者,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蒙古学家鲍里斯·雅科夫列维奇·符拉基米尔佐夫。

蒙古语安答是什么意思(读书笔记蒙古语中)(2)

符拉基米尔佐夫,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东方学家,世界最权威的蒙古学家之一,著有《蒙古的社会制度》等

他认为,“在古代蒙古人中所看到的义兄弟制度,是属于氏族间相互关系的这一范围的。两个人订盟结好,交赠礼物,便成为安答,他们尽管可以有亲近的血缘关系,但通常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氏族的,这是古代蒙古人的习惯。”

他在结合了诸多历史事件记载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安答”的内涵:“两个安答不必要生活在一起,安答只应该相互支援和相互帮助。”

蒙古语安答是什么意思(读书笔记蒙古语中)(3)

,《成吉思汗传》中文版封面(上海三联书店版)

对于“安答”的内涵,蒙古国学者达·贡古尔认为:

“遵守两姓和睦的义气,是通过姻亲、异姓酋长和首领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来体现的。把那两个姓氏或个人之间的友好关系,称为安答、‘安答—嘎尔’(做誓)....翻阅史籍,结为‘安答’的人们,是交换贵重物品,立誓并承诺互尽义务的。安答之间,所交换的那些物品称为‘礼物’,诺言称为‘安答嗄尔'或‘誓词””。

在此基础上,他依托众多相关文献史料,作为了概括性表述:

“总之,安答之道,在原始时期,是为了应付大自然与社会的可怕的现象和敌人的进攻,而采取的统一集体力量的有效措施,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结盟兄弟关系。”

“到了11—12世纪时,随着氏族的分化解体,‘安答结盟现象’超出了两个姓氏或个义气的关系范围。这样,氏族时期的安答之道的平等关系,只剩下其名称标签。随着草原新生贵族把它利用于吞并对手的纷争当中,安答之道亦逐渐变为基于私有制思想的具有财产、政治性内容的封建主义不平等关系。”

蒙古语安答是什么意思(读书笔记蒙古语中)(4)

电影《蒙古王》中的铁木真和扎木合

还有学者认为,“在蒙古社会中,‘安答’究竟是何时出现的,由于史料欠缺,尚难确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其出现的时间并不十分久远。”

“安答”系贫富差别和阶级分化进一步激化之产物。随着掠夺战争的日益频繁和加剧,为了自己和掠夺的目的,仅血缘亲族关系的力量已不能满足此种需要,联合某种同盟者成为势所必然。结果使彼此利害关系一致的异族联合在一起,结成“安答”。这是“安答”产生的社会前提和基础。

“安答”与蒙古古代围猎

“一个性命般”的“安答”或“安答盟誓”,在蒙古氏族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它的兴起、发展以及内涵,明显地保留着古代狩猎时期蒙古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的痕迹。

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以狩猎为谋生方式的个人,不得不和同外人合伙狩猎了。尽管这是自愿的联合体,但“联合体”的稳固情况,直接影响着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氏族的生计。为了维系这一联合体的“稳定”,需要以特殊的盟誓作为保证。

于是,“结为安答”的形式应运而生,并有着“一个性命般的朋友”的内涵。

蒙古语安答是什么意思(读书笔记蒙古语中)(5)

古代匈奴主题绘作

“结为安答”的仪式,在一开始有可能只有“杀死某一牲畜,分着喝其血”,表示以后“为了各自终生互相帮助,履行互惠性义务”。

随着利害关系的复杂化和矛盾冲突的加剧,“分着喝其血”的行为,不止有“同命相连”的意义,并有了“如果谁在什么时候违背它,那就意味着要流血偿命”的表征,并最终演变出了“歃血结盟”的仪式。

在“歃血结盟”的仪式上,除了杀牲立誓(嘴唇上涂牲畜的血)之外,立誓的双方要互相舔血,或采用饮酒的方式饮对方血、饮含有金屑或金粉的饮料、“刺臂血和金屑饮之”等形式,确认 “誓言的牢靠不可动摇”。“誓言之所以会对发誓者产生约束力,就在于违背誓言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

蒙古语安答是什么意思(读书笔记蒙古语中)(6)

哈兰真沙坨之战后,铁木真与19名随从在斑竹泥河畔河畔仰天盟誓

在蒙古民间口头文学中,有很多譬如兄弟结义、舔伤、向护法神膜拜等与“立言为誓”相关的的描述。

譬如英雄史诗《格萨尔》中,也有陶嘎台·莫尔根跟格萨尔比赛射箭,失败后“割掉大拇指挖地而入”等描述。要知道,弓箭是狩猎时期以及后来征战的主要武器,使用弓箭时,大拇指起着最重要的功能;割掉大拇指,就意味着不再争斗或者不再生存的意思。

蒙古语安答是什么意思(读书笔记蒙古语中)(7)

格萨尔王雕像

用手指血来保证盟的习俗,在成吉思汗时代也有遗存。比如,与成吉思汗不和睦的王罕叹息说:贴木真儿子行,有不可离的道理,我已离了,于是心内艰难,将刀刺破小指流血,就盛在小桦皮桶内,说:‘我若见贴木真儿子害他呵,似这般教刺着!’遂将那血与去的使臣将来了”。

在《蒙古秘史》中,结为安答时,经常表现以承诺围猎时给予帮助合围等誓。成吉思汗与王罕结为安答时,以“今次又结为父子,以“多敌人(之)处巢捕时,一同巢捕;野兽行围猎时,一同围猎”为誓言。

蒙古语安答是什么意思(读书笔记蒙古语中)(8)

电视剧《成吉思汗》中的王罕和其弟札合敢不

实际上,结为安答的大多数情景,均与围猎或狩猎有关。毕竟,围猎的联合,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活动而言,是个决定性的力量。因此,在结为安答的仪式上,“频繁承诺战利品”的誓言可谓比比皆是。如“多敌行俺做前哨,但掠得美女妇人,并好马都将来与你。野兽行打围呵,俺首先出去围将野兽来与你”等。

一言概之,结为安答的规矩,起先是原始蒙古社会中作为生计上的联盟而产生的,后又演变为政治联盟。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其内容特点发生了不小变化,但原始思想意识中的习俗,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保持了下来。

小结

到20世纪初,将狩猎作为生活支柱或必要补充的蒙古地区,仍然保留着猎获野兽,同喝兽血“结为安答”、“结为盟誓”的习俗。

不过,在诸如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北方其他经营狩猎业的民族,“安答”一词仅限于“在狩猎当中,互相帮助的伴当”之义。据有关调查:

“清朝统治者利用鄂温克人的少数贵族,与鄂伦春人建立安答(朋友)关系。通过建立安答,了解鄂伦春人在山中的内部情况。除此之外,通过这些鄂温克人供给鄂伦春人粮食,并让这些鄂伦春人打皮子、肉和鹿茸给鄂温克人的贵族。....这种‘安答’关系是鄂温克贵族把鄂伦春人生活上缺的粮食、盐、火药、铅、单衣等供给他们(鄂伦春人),鄂伦春人把打到的所有猎物都交给’安答(鄂温克人)’。

一言概之,这个时候的“安答”关系,已成为一种民族与行业之间获取利益的手段。

蒙古语安答是什么意思(读书笔记蒙古语中)(9)

左:鄂伦春人;右:鄂温克人

其实,在今天的蒙古语中,依然有“马儿跑了能抓回,话儿出口难追回(宁失骏马,勿食己言)”的谚语,这显然是蒙古古代狩猎文化的烙印,其意为万万不可违背承诺(言)。当然,现代蒙古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安答”,意为最亲密的朋友、好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