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10月20日,天府书展活动的最后一天,80岁高龄的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在成都购书中心为读者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当日,袁庭栋和读者们分享了他创作《成都街巷志》的经历,同时讲述了许多四川与成都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70多万字《成都街巷志》是袁庭栋代表作之一。书中详细爬梳了500多条成都街巷的历史变迁,掌故逸事,兼具可读性和文献价值。10年来已再版四次。袁庭栋表示,他觉得该书依然有修订空间,但他年事已高无法胜任,“在座的年轻人如果有人愿意在这个基础上,把它搞得更完善,更准确,本人的知识产权无偿奉送。”

成都市地方志怎么样(如果有人愿意继续修订成都街巷志愿意无偿奉送版权)(1)

解放前春熙路第一“超哥”给我审稿

袁庭栋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从事历史书籍编辑工作,业余则致力于研究巴蜀历史和民俗文化。由于他对于成都的历史典故极其熟稔,被人称作“成都活字典”。70多万字的《成都街巷志》是袁庭栋最知名的研究著作之一。

袁庭栋于2005年开始着手写作《成都街巷志》,“原本预计30万字,50块一本,卖两万本就可以赚钱。所以当时有很多出版社感兴趣。”但袁庭栋在着手开始筹备后,发现可研究的内容太多,一写就是5年。

袁庭栋形容自己写这本书,他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良”。首先他不是成都本地人,当时对成都历史并不熟悉,再者他不是专业研究者,“我过去读书的时候也没有学过这方面的课程”。但更大的艰难在于资料的不足。

成都虽然建城两千余年,但城史研究方面成果不多,文献也很少。加上近代成都城市格局变化很大,比如清朝以前,成都曾是座“水城”,河网水系密布,但清末多条河流淤塞,不及时清理逐渐干涸,再加上城市发展迅速和人口大幅增加,使得许多河流被填为建设用地,水系退化,城市原貌难寻。

“真的太难了”,袁庭栋说,他写这本书9成以上材料来自他多年来收集的剪报,其中大部分是老成都人的回忆。光春熙路一章,袁庭栋就参考了400多份材料。

初稿写成了以后,袁庭栋说他还是没有把握,找来两位记忆清楚的老人为他看稿,“其中一个他不让我说名字,但他号称是解放前春熙路第一‘超哥’(四川方言,街头霸王)。”这位“超哥”对成都大小的街巷都极熟悉,为袁庭栋仔细校审了全部书稿。

成都市地方志怎么样(如果有人愿意继续修订成都街巷志愿意无偿奉送版权)(2)

四川为什么叫四川?

不是因为有四条大河

袁庭栋认为将民间回忆作为主要研究资料问题很多,希望后人能继续将《成都街巷志》修订得更准确,更完善,为此他甚至愿意奉送这本书的版权。

准确是学者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求,但袁庭栋认为城市建设者乃至普通市民,也要对自己的城市的历史有清楚清醒的认识,“城市建设要有文化,但对文化(内容)的选择要慎重”,袁庭栋说,“不能将民间传说当成信史,这些故事(私下)讲一讲可以,投资搞成项目就要慎重”,太轻率会给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造成很大损失。

袁庭栋用四川省省名的由来举例说到,近来有流传四川之名取自川内四大河川。2006年,中央电视台专题片《再说长江》第5集中,提到四川时说,“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四条大河自由流淌,四川也由此得名。”对此,袁庭栋表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学界对四川名称由来早有确定的结论。

成都市地方志怎么样(如果有人愿意继续修订成都街巷志愿意无偿奉送版权)(3)

“四川”的叫法宋初就有。清代史学家顾炎武指出,蜀地在唐时分有东、西两川,北宋真宗设川陕四路,即益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梓州路,总称为四川路。此时,“四川”是4个路级行政机构统称。元朝巴蜀地区正式建立省级行政机构,即“四川行省”,其叫法由四川路延续而来,“(这个传序)在历史上是清清楚楚的。”如果深究其名称自然来源,也是源自盆地平川的地形,而不是水系。

袁庭栋表示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很多尚待挖掘的宝贝,慎重的同时也要把眼界打开。比如武侯区不只有武侯祠,在中国近代教育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华西坝)顾颉刚先生来过,钱穆先生来过,可以说今后不可能再有这么多大师云集在这里。而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文化资源,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很多新的篇章有待我们去解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