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意识进行限制和约束。

道德经三种定律(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1)

(一),经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lǎn),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知(zhī)乎?

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chù)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二),关键词解析

载:承载。

营:指身体、行为。

魄:魂魄,指精神、思想。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人)承载身体与精神而合为一体,形神能不分离吗——行为和思想能统一吗?

专气至柔:专注于某件事情而全身心投入。

婴儿:指无智,所谓心智尚未开化,即未被自化及同化。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注于某件事情而全身心投入,能如婴儿一般无智吗?例如人们下水捕鱼,是一直只用双手去捉,还是捕捉的过程中逐渐想到节省体力、提高效率而使用削尖的木棍去刺杀,使用竹制的工具去捕捉,结网去捕捞,船只机械大规模去捕捞……在专注的过程中产生智慧进而生成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创造发明,进而影响自然万物、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故而需要能止智,能止者有德。所谓“道生之,德畜之”

道德经三种定律(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2)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此处可帮助理解第十九章之“绝圣弃智”、“绝巧弃利”。

涤除:洁净的。

览:观也,以我观物。所谓“玄览”指并非用眼睛去观物,而是形而上的,即以慧内照,以心观物。此处做名词用,指人的内心。又“览”与“鉴”古通用,指镜子。“玄览”即玄镜,亦指人的内心。

涤除玄览:指人出生的时候如同一张白纸,内心洁净。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人出生时内心洁净,能一尘不染吗?

道德经三种定律(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3)

为一个嗷嗷待哺的幼儿或有某种渴求而无法自我实现的人。

因此“爱”字本义可以理解为心上装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幼儿或有某种渴求而无法自我实现的人,指满足某人无法自我实现的某种需求。

《说文解字》把爱解释为行走的样子,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满足关心之人的渴求而四处

道德经三种定律(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4)

“欠”之向左张口的形象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指等待被哺乳、被充实、被满足等,引申为欠缺;一个指嗷嗷发出声音,如哈欠、吹、歌。向右张嘴(左右

道德经三种定律(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5)

无知:没有美、好意识,故而不会犯上作乱。

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心甘情愿的邦国和顺从安分的民众,能没有美、好的认知吗——能不生叛乱吗?

天门:天子之门,帝王宫殿大门。

开阖:开开合合。

天门开阖:天子之门开开合合,指帝王在行使权力,处理事物。

雌:柔弱。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子之门开开合合——帝王行使权力,能恪守柔弱之道吗?

明白四达:世事洞明、无所不知。

无为:即“为无”,针对整体之起源作用,见第二章。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世事洞明、无所不知的人,能针对整体之起源作为吗?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几个并列句,前半句描述的都是某种客观情况,后半句都是对主观意识约束性的提问。

生之:生成之。

畜之:约束之。“畜”,止也,止畜、制止、约束,而非指养育。见《孟子》:“畜君何尤?”

长:先出、嫡长,指统领、统帅。西周严格地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官名冢宰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冢即长的意思,冢子即长子,冢嗣即嫡长子。长而不宰即冢而不宰。

宰:主宰、掌管。

玄(德):整体的、宏大的。

道德经三种定律(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6)

为是为“德”的异体字,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惪”和“德”分列为两个字头,把“惪”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得到的是什么呢?心正,即正直。可见所谓德之正直的标准是人心而非道,故而最终需要以结果来判断。在道的层面来说,无所谓正直,如同美、好意识,都只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而非客观存在。第三十八章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说的正是上德没有这些主观意识(只有客观意识),是以有德;下德有这些主观意识,是以无德。

道德经三种定律(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7)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即道、天、地、王之名皆为大,绝对不会是“人亦大”——人之名不能为大(古人取名字,名和字分开取)。把第二十五章之“王”篡改为“人”的各种版本,是不知人之所以为人而妄自尊大,自然也不知王之所以为王而妄加菲薄。

(三),经文释义

(人)承载身体与精神而合为一体,形神能不分离吗——行为和思想能统一吗?

专注于某件事情而全身心投入,能如婴儿一般无智吗?

(人出生时)内心洁净,能一尘不染吗?

心甘情愿的邦国和顺从安分的民众,能没有美、好的认知吗——能不生叛乱吗?

天子之门开开合合——帝王行使权力,能恪守柔弱之道吗?

世事洞明、无所不知(的人),能针对整体之起源作为吗?

生成之,约束之(指的是主观意识)。

(能做到)生产而不占有,作为而不倚仗,统领而不主宰的,乃大德使然。

(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故而人需要能对人的主观意识进行限制和约束,大德之人正是没有这些主观意识)

道德经三种定律(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8)

(四)问题思辨

第四章讲道涌而旋以致万物动态平衡、和谐统一,为概述道之变化规律及作用。第五章讲事物各局部各异但根源相同,故而言论和措施要针对根源。第六章讲万物相互关联而整体存在。第七章讲人非独立存在而与周遭息息相关,故而不能有私欲。第八章讲万物相互关联故而需要善于了解、利用万物而不与之相抗冲突。第九章讲事物相生相克,人们对名利的占有需要知止。第十章讲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故而人需要能对人的主观意识进行限制和约束,能止者有德。第五、六、七、八、九、十章是对第四章之分说而推及为人处事。在整体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梳理和把握各章之间的脉络,对各章的解读也与两千五百年以来所有释义皆不相同。但有所同,则需慎之又慎,很大可能就重蹈了人们的覆辙。所以人们怎么解读《道德经》,正确的解读就应“反着来”,这是笑谈也非笑谈。三·管管有言:看一个人研究《道德经》的水准,不用说其他,但看一个“余食赘行”即可(《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能解对者,起码说明其思维尚有一丝正常。世人面对《道德经》时早已失去了寻常心。

关于版本问题,能正确解读《道德经》则自然可知版本真伪,要正确解读则需整体论。王弼版经文(即通行本)从第一章开始便已确立其可信度,只因开头讲的便是整体论之方法,各句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后续各章之逻辑和内容也进一步佐证了其经文的正确性,凡与之不同的各种版本皆错。不同版本对《道德经》原文有诸多改动,如把此章的“载”置于第九章之末而成为“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载”、把此章“爱国治民,能无知乎”改为“治国爱民,能无为乎”、把“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则改为“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把第一章的“天地”改为“万物”、把“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改为“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把第十五章的“蔽不新成”改为“敝而新成”;把第二十五章的“王亦大”改为“人亦大”;把“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绝仁弃义”去掉或修改……所有这些改动无外乎三条:一,个别古字因字体相近难以辨别而抄录错误;二,未理解原文整体而任意改动或删减;三,为迎合主流意识而故意篡改或删减。不识真伪,不尊重原文,各种妄为,主体只因不理解,之所以不理解,只因不懂整体论、不懂宇宙万物。所谓各种版本之说、各种“文物”考证、各种“错简”、各种校正,皆如此。

道德经三种定律(既然道使得万物相生相克)(9)

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却历经人间“多言数穷”。说的是天道恒常不变,反证的是人道荒诞不经。

王弼虽然也不怎么理解原文(某些理解也有其独到之处),但他做到了不篡改。当年他仅仅二十出头,正青春年华,孰能无过?无数后人倒把他的错误发扬光大,好似动物界的集体搁浅,他却被推上了领航的位置,冤得很。群体很容易比个体更不靠谱,在于个体的不靠谱容易被削弱,而群体的趋同和排外效应则积聚和放大了个体的不靠谱以至势威力猛,往往容易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深远的影响。如人们对中国哲学的玄化,对中医的误解,对科学的膜拜,莫不如此。因此人类社会所谓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其实更容易背道而为,也更容易被人利用,故而更需要时刻警惕,需要有能够止畜的内在机制——生之、止之。不然所有的人将一起栽跟头。保守可不只是个贬义词,看保守的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