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万州作为)(1)

万州长江黄金水道 摄/冉孟军

万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万州作为)(2)

铁水联运,“蓉万”“达万”通道货运量逐年增长 摄/冉孟军

万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万州作为)(3)

金龙铜管数字化生产车间 摄/冉孟军

万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万州作为)(4)

万州造机器人,吸引川渝客商的眼球 摄/冉孟军

12月3日,万州新田港一期正式运营。

作为全市唯一常年通行万吨级船队的深水良港,同时也是重庆规划的四大枢纽港之一,万州新田港由此成为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最大的集装箱集散中心。

万吨级船队深水良港处的建设运营,是万州区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形成三峡库区经济中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所展现的担当作为,更是万州自身发展之需。

今年以来,万州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精准抓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统筹谋划“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工作,努力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等方面下功夫、见实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构筑立体交通枢纽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畅通多向出渝大通道,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健全交通物流枢纽设施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加快构建互联互通、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地处渝东北、川东北、陕南、鄂西、湘西、黔北6省市交界区域,万州区位优势明显,是重庆沿江发展轴与四川“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成渝发展轴、成达万发展轴的战略交汇点,川渝东连长三角,北进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和南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门户、咽喉要道,同时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东部开放门户、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区域中心城市。

占据优势,自然肩负光荣使命。

今年来,万州统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各类要素,加快构建内畅外联、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以万州为中心的通江达海立体交通枢纽,提升经济圈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今年3月23日,万州、达州、开州3地交通部门齐聚万州,围绕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充分研讨,取得了初步成果。

按照交通一体化发展初步研究思路,将建成以万州为中心的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对外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核心城镇群及东西南北向出境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对内畅通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及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市快速路,便捷联通各城市、小城镇和景区景点,最终实现一体化发展。

一个月后的4月30日,在已拥有了万州—开州城际快巴基础上,万州与达州开通了万州—达州城际快巴,3地交通往来实现了进一步的互联互通。

9月28日,四川港航投资集团与重庆市万州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万商实业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合作共建三峡综合物流枢纽,为打通成渝地区物资东向进出的重要通道和转运节点又迈出了一大步。

三峡综合物流枢纽初期投资15亿元,先期启动智能仓储物流中心、集装箱及散货堆场、大宗物资分拨中心、冷链物流中心4个板块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成渝地区物流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

11月9日,渝万高铁正式开工建设,万州到重庆主城的车程将缩短至50分钟。这不仅为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基础,还增添了催化剂,加快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步伐。

……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铁、高速公路修建,机场的扩建升级,新田港的建成运营,三峡综合物流枢纽的落地建设,万州铁公水空综合交通优势将得到质的飞跃,也将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由此构建对外开放、对外物流大通道,构筑起开放新高地。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10月30日,四川港航投资集团与四川德康、广西奇昌合作,在万州区龙沙镇开工建设年出栏50万头生态猪循环养殖项目,进一步助推万州山地高效型农业发展。

而在此前不久,四川德康、广西奇昌在万州推动的“100万头生态猪项目”已实现了效益,位于长岭镇安溪村的牧润养殖场为6个村居和24户贫困户兑现了首次分红金24.6万元。

从150万头生态猪项目在万州落地发展并取得效益,可以预见一个现代产业体系正在万州形成,优势产业也在加速集群化发展。

对于万州而言,这是抢抓战略机遇,围绕统筹发展支柱产业、统筹打造发展载体、统筹推动产业生态、统筹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六型”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取得的成效之一。

今年来,万州积极发展绿色照明、智能装备、食品医药、汽车、新材料五大重点产业,继续提高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比重,推动威科赛乐、博赛特铝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尽快达产投产,做强了智能循环型工业。大力实施经果林、生态猪“双百亿”工程,推动年出栏150万头生猪项目及配套项目尽快形成规模,做优了山地高效型农业。整合大三峡、秦巴山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体旅、商旅、农旅融合,加快了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步伐。推动万州综合保税区和达州保税物流中心升级,打造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示范区、西部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绿色智慧型物流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依托万达开三地“山、水、城”优势资源,联合培育了休闲养生型大健康业。引入金融机构布局异地灾备中心、资金结算中心、智能呼叫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功能共享型金融业实现了新的发展。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经济圈内生态环境的公共性、整体性和外溢性挑战着传统单一行政区划下的属地治理模式,经济圈内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为必然。而位居长江三峡库区腹心,万州又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光荣使命。

今年来,万州充分利用各项利好政策,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遇,积极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个体等多元主体间的跨区域合作,从理念协同、法律构建、组织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协调各方,凝聚治理合力,联防联治生态环境,取得了切实成效。

4月,以“同呼吸共健康”为主题的万达开川渝统筹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会上,三地共同商议,明确了以跨境流域、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加强保护修复,共同推进生态建设。

具体行动中,三地明确将通过实施跨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协同共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浦里河流域生态廊道。通过推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加快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持续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推进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项目,共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在协同合作中,万州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在跨区域跨流域生态屏障共建和环境污染联防联治行动中强化跨界污染协同治理,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建,强化产业绿色转型,构建长江干流生态廊道和支流水系保护体系,推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万州辖区21条次级河流水质持续向好,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保持Ⅱ类,全区森林覆盖率和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分别达53.5%、68%,建成50余公里消落带生态绿廊,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腾出了生态容量,同时也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蓄积了绿色发展动能。

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被赋予区域中心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定位,肩负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重任,万州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选项,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良机。

今年来,万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打好三峡教育牌、三峡健康牌、三峡文化牌,通过推动形成“一大四本多专”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特色发展优质高中教育,高水平建设三峡国际健康城、三峡公共卫生应急医院、三峡文化艺术中心,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跨行政区无障碍就读机制,跨区域的疾病预防、治疗、控制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深度挖掘三峡文化内涵,并健全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机制,增强公共服务辐射带动能力,让周边共享优质公共服务。

2月,三峡应急医院在万州开工建设。这个辐射整个渝东北的应急医院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渝东北片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9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联盟”成立,标志着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产教融合机构等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了联盟,必将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超越发展。

同月,万州、达州、开州三地签署了《万达开政法协作框架协议》,在执法司法、市域社会治理、公共法律服务、政法资源等领域深化协作联动,三地司法部门也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和律师行业、司法鉴定、公证行业三个合作协议。

今年来,万州还积极推动组织、财政、人力社保、农业农村、退役军人事务、妇联、文联、税务、银行、住房公积金等部门与达州、开州等地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良性合作机制,并开展了系列合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提升联动协作能力

12月7日、8日,由四川省国资委、重庆市国资委、万州区人民政府、达州市人民政府、开州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2020川渝国企万州行”活动走进万州。

活动中,达成3项战略合作协议,央属国企及川渝两省市40多家地方国企与万达开三地签约项目43个,协议投资1153亿元,涉及交通、产业、环保、物流、金融、民生等多个领域;四川港投集团与重庆市万州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万商实业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合作共建的重庆三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一次万州行,合作结硕果。

这是万州区抢抓“双城记”“经济圈”重大机遇,积极担起责任使命的又一次积极行动,同时也是万州区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协调机制,努力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优环境,支持两地企业加快发展,共同打造企地携手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典范。

“2020川渝国企万州行”取得丰硕成果。再一次证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

而解决“卡脖子”问题,重要的是改革创新。

今年来,万州积极推进适应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以改革和创新双轮驱动,促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统一大市场。

10月23日,万州、达州、开州、梁平、云阳5地在万州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座谈会议,并签署《改革协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跨区域制度创新,强化区域发展协同,深化产业互利合作,构建全面立体开放新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州积极争取中央、市级支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推进能源制度改革,降低用电、用气成本,推动天然气等能源利益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设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发展基金;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综合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政务效能、产业服务、对外开放、权利保护等环境优势。

6月16日,《万达开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约定在更多领域联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

9月17日,万州、达州、开州签署政务服务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加快梳理跨区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建立通办事项清单和定期沟通制度,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为构建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作为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一环,科技领域的创新是畅通区域大循环的关键之一。

今年来,万州区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万州、达州、开州三地建立协同创新工作体系,协同制定区域创新政策、协同提高创新人才聚集能力,引导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单位在万达开建立分院分所,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开放共享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把创新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强大力量。截至目前,万达开地区集聚1000余万人口,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50余所,在校学生17余万人,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丰富的劳动力、可持续的创新潜能,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万州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战略站位,全面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要求,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努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在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中展现万州作为。

赵童 王琳琳 杨斌鑫 尧华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