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赵括,我们就想到纸上谈兵的故事。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讥讽,或者是鄙视纸上谈兵主人公赵括。今天就撇开历史成见,好好谈谈赵括。先看看赵括的出身,他出身当时的贵族世家。现在人一提到那个年代的贵族,不免会把他们往奴隶人民,把持朝政大权上去联想。

现代人当然知道世家垄断型权贵,是旧时代的产物,是不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可是那个年代的贵族,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作为那个年代的社会精英,一般贵族世家都非常努力。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上马能杀敌,下马能写文。进朝廷能为君王分忧,出朝廷能统领一方。他们对贵族子弟的教育,也是非常的重视。在那个垄断式教育下,贵族弟子中的人才就成为国家人才的首选。赵括则是他们中的成绩佼佼者,可以说是一代青年才俊。

纸上谈兵赵括为什么被重用(读懂纸上谈兵的赵括)(1)

在秦国灭六国的战斗中,长平之战是一个转折点。赵国在当时非常强大,秦军只有吃掉赵军,才能扫去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当秦军与赵军对峙时,赵军主帅是老帅廉颇。廉颇是个老帅,在与秦军碰了几次后。他看清楚了秦军的强大,已经超过了赵军。面对面硬碰,赵军会吃亏,或者是很难打败秦军。面对秦军的诱导,他当然选择以稳为主。回归要塞,凭险据守。可是现实是,他要稳,国家却稳不起。在那个年代,很原始的陆路运输物资,粮草消耗非常大,成本非常高。路程稍远一些,路上会将消掉粮草物资的大半。当然,秦军同样面临后勤囧境。双方对峙一段时间,发现谁都耗不起。廉颇知道,只要再坚持一下,秦军就会因为后勤问题不得不退兵。可是国力稍逊的赵国,首先出现了后勤艰难囧境。面对囧境,赵王先却坐不住了,他无法接受如此消耗。而安插在赵国的秦间谍,当然要抓住对手的心态。对年轻的赵王一番添油加醋,成功使出了离间计。正合赵王心意之后,换帅已成必然。

纸上谈兵赵括为什么被重用(读懂纸上谈兵的赵括)(2)

换谁呢,在年轻一代贵族弟子中。赵王换上与他志同道合的赵括,就是要他短时间一举击退秦军。那么赵括是不是那种只会执行命令,不管实际情况,或者是没有看不见实际情况的能力?当然都不是。年轻的赵括,当然建功立业心更加强烈。赵军当时有40多万人,军事素质也非常高。秦军虽然比赵军多,但是也没有对赵军形成那种压倒性优势。况且秦军远道而来,后勤上比赵军更是劣势。面对秦军的引战,赵括认定。秦军就算是想要下套,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将赵军套住。反而会因为兵力分散,后勤跟不上而被赵军分散歼灭。总知就是年轻气盛的赵括有点狂,不过安当时的情况,他的判断力还是非常正确的。秦军想要一口吃下赵军,按照当时战场情况看,根本做不到。

纸上谈兵赵括为什么被重用(读懂纸上谈兵的赵括)(3)

但是赵括没能想到,秦军这一次是铁了心要吃下赵军。在秦王亲自带领下,秦国上下团结一心。他们进行的是全国动员,全民皆兵。当赵军果然出击后,秦军大量后援及时出现。一举将赵军困住,直到将其困死并且全部歼灭!

纸上谈兵的故事,它带给我们的可不仅仅纸面上的故事,它更应该为今天的我们带来深刻思考。双方对峙不仅仅是实力的对抗,同时也是意志力的对抗。缺乏意志力的赵方,与全民皆兵的秦横向对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在得知赵军被困,赵国的选择是怂了。而不是,也做不到全民皆兵,前去解救被困赵军。高估自己,底估对手是很多时候容易犯的错。年轻人年轻气盛对的,可是你如果面对的对手是一个老江湖。请谨慎相处,对方的能力可能会远超你之上。今天的我们读长平之战,一定要读懂其中的利害,不可再陷入赵军的覆辙之中。现在社会快速发展,中老年人中很多人的确老思想不行了。可是不要错误的认为这是普遍现象,社会大权还是掌握在拥有大智慧的中老年人手中。虚心向他们学习,能够帮助年轻人更好更快的成长。

搜索

赵括简介

正史里对赵括正面评价

李牧对赵括的评论

赵括简介和简介

白起对赵括的评价原文

评价赵括军事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