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这些肉都快要臭掉了,要不我们分给别的将士们吃吧,他们很多人已经很久没吃肉了。”

面对副将的请求,西汉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果断地否决了,他宁愿让那几十车的肉放着臭掉,也不分给士兵吃。

这些肉是霍去病的姨父汉武帝刘彻特意遣人送来的,全是上好的精肉,同时还送了大量的精米和其他食物,以示对霍去病特有的褒奖和关心。

要知道,在那个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年代,肉是普通人难以吃到的,几乎是官员的专属,因此古代官员又被叫做“肉食者”,普通百姓被称为“蔬食者”。

因此,霍去病若将这些精肉发给士兵吃,必能让士兵感受到他对他们的爱护,从而让士兵们更加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凝聚军心,鼓舞士气。

那么,霍去病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他反其道而行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的原因?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1)

(霍去病雕像)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汉朝打击匈奴的战争说起。

一、生活优渥,口味挑剔

霍去病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也就是卫子夫姐姐的私生子。这位军事天才似乎就是为了荡灭汉朝北境的匈奴而生的。

在霍去病出生前六十多年,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当时的汉朝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民众得到休养,人口得以增加,经济因此增强。

但是在大汉王朝北境的游牧民族——匈奴人,不断地对其边境进行骚扰,抢劫汉朝边境的财物,掠夺那里的人民回去做奴隶,对大汉的边境稳定和国威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对于这样的情况,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三代汉朝皇帝都以对匈奴的妥协求和为主,他们经常派出汉朝公主前往匈奴和亲。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2)

这倒并不是这三位皇帝没骨气,因为打仗是十分烧钱的事情,当时汉朝国内经济亟需稳定的环境进行发展,那时候与匈奴开战必然会折损了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一仗下来,把经济打回奴隶社会的水平是很有可能的。

另外就是当时汉朝最好的养马的区域,河西走廊地区被匈奴占领了,汉朝军队十分缺少马匹,因此缺乏足够的骑兵。

而匈奴军队绝大部分是骑兵,他们的生活是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资产,也就没有固定的城池可以被占领。

所以想要打匈奴人,步兵肯定是不行的,根本追不上他们。汉朝没有足够的数量的精锐骑兵,估计连匈奴人的面都见不着。

在那个“先进就要挨打”的年代,安土重迁的汉朝人的生活区域,经常被匈奴人野蛮入侵。汉朝皇帝也只能无奈地看着一个又一个心爱的汉朝公主远嫁匈奴,从此生死无依。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3)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刘彻形象)

汉武帝刘彻在年幼时便眼睁睁看着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姐姐远嫁匈奴,内心的耻辱与愤怒燃烧在胸腔,发誓要荡平匈奴,再也不让汉朝公主去和亲。

等到刘彻继位,他终于可以一展心中的抱负。汉武帝看着祖上三代积累下来的堆得快要溢出来的谷仓,富庶的国民经济,兵强马壮的军队,他知道,打败匈奴指日可待了。

可是“良材易得,良将难求”,当时大汉朝国内的军事将领都不能让汉武帝满意,因为像李广、韩安国等这些经验丰富的将军,在之前基本都是依托长城工事和匈奴打防御战,极少主动出击匈奴。

在汉武帝决定主动出击荡灭匈奴之后,李广等老一辈汉朝将领经常迷失在茫茫草原中,找不到匈奴人的影子,或者被突然出现的匈奴人打得大败而归。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4)

(卫青雕像)

这帮常打败仗的老将军也逐渐在汉武帝的心中失去了光芒,刘彻急需培养能征善战的年轻将领。这时候,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崭露锋芒,一战成名,汉武帝大加封赏。

在卫青为大汉王朝带来一场又一场胜利的时候,他的外甥霍去病也积累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冉冉升起。霍去病出生两年多之后,凭借着卫子夫的关系,全家一下子跻身名门。

因此,霍去病算是在蜜罐子中长大的孩子。不仅物质条件优渥,霍去病还深得汉武帝刘彻的喜欢。

霍去病从小就被汉武帝经常带在身边,后来还让霍去病做了自己的近臣侍中。

在霍去病长大一些之后,汉武帝想要亲自教霍去病兵法,但是被他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的理由拒绝了。霍去病认为打仗要看谋略,不必学习古代的兵法。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5)

(霍去病影视剧形象)

这种不拘泥于兵法的军事思维,为霍去病日后对匈奴人的作战中,不按常理出牌,出其不意地打击匈奴人埋下伏笔。

霍去病十八岁的时候被汉武帝封为剽姚校尉,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在作战中,霍去病摒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基本作战思路,率领八百轻骑孤军深入,快速找到匈奴部队。

经过一番厮杀,霍去病所部斩杀了包括相国在内的匈奴官员和士兵两千多人,俘虏了单于的叔父。

带着巨大胜利班师的霍去病受到汉武帝的重赏,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从此更加受到汉武帝的喜爱。

从这里看来,从小过着荣华富贵生活,被汉武帝疼爱有加,年少便战功赫赫的霍去病自然是吃着很多珍肴异馔的,因此汉武帝特意送来的精肉和精米在霍去病看来是在再平常不过的食物。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6)

事实上,霍去病对于食物也是比较挑剔的。

有一次在军营中,汉武帝、卫青、李广和霍去病几人吃着烤羊腿,只见李广他们吃得十分香,霍去病却不是很有食欲,他还当着汉武帝的面直白地说:“这些烤羊腿,一点都不好吃,你们还能吃得这么香。”

李广当即反驳:“行军打仗,有这样的烤羊腿吃就不错了,你还挑剔吗?”

此时,没等李广说话,汉武帝直接发话了:“那好,朕就赏几个手艺精湛的庖厨让你待在部队里!”

由此看出,霍去病确实被汉武帝万分疼爱,并且他有些挑食,因此自己将汉武帝送来的那些肉和米看做十分寻常之物,不会刻意记得去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这里解决了“霍去病自己不吃那些肉和米”的疑问,那么他为什么自己不吃,也不分给士兵吃呢?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7)

(汉武帝)

二、不授私恩,为臣之道

纵观中国历史,不乏用兵如神的武将,也不乏智慧超群的文臣,他们同样具有卓著的功勋,同样拥有强大的权势,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这些文臣武将中,从白起到韩信,从商鞅到李斯,均是权倾一时的人物,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国家作出巨大贡献,或者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但是他们都不得善终,身首异处者大有人在。

反观另一批文臣武将,例如王翦、徐达、萧何、张良等人,他们不仅立下不世之功,还能够安享晚年,福泽后世。

思考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能够善终的那批人,他们能够深谙为臣之道,懂得何时进,何时退,知道如何让主子放心自己,不至于功高震主。

霍去病便是懂得进退的这类人。虽然他看起来在汉武帝面前可以率性而为,享有诸多大臣不具有的特权,但是他总是能够在大事上把握好分寸,避免汉武帝对自己产生猜忌之心。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8)

霍去病未到加冠之年便领兵打仗,十九岁便成为人生赢家,更重要的是,年轻气盛的他取得这么辉煌的功绩之后,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在汉武帝面前刻意收敛光芒,进退有度。

这种优秀的品质真是难能可贵。想必这些离不开他舅舅卫青的教导,因为卫青便是懂得为臣之道的人,向来不贪功,经常将功劳归于刘彻,表现得十分忠心于汉武帝。

不仅如此,卫青升为汉朝军队一把手,封万户侯之后,也坚决不养士人门客,因为之前就有窦婴和田蚡大肆养士让汉武帝忌惮,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卫青还经常将军队中部分人事、奖惩等事务交给汉武帝定夺,从而向汉武帝表明自己的忠心,让汉武帝知道,军队是汉武帝的军队,自己只是在大司马大将军的职务上尽忠。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9)

(卫青影视形象)

如此种种,确保了汉武帝放心地重用卫青,不至于生出内部的嫌隙。霍去病把他舅舅的为臣之道学得炉火纯青,甚至青出于蓝。

霍去病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仅和他舅舅一样,不养门客,不贪功,还从不将汉武帝或太后赏赐给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

相比于卫青经常将汉武帝和太后赏赐的金子等物品分给部下,并且对士兵们爱护有加,霍去病则恰恰相反。

那么,霍去病为什么不那么关心部下呢?

其实这就是霍去病比卫青的高明之处,因为有句话叫做“不用公物,市以私恩”,也就是不能用国家的东西,换做自己的私人恩情。

皇帝太后赏赐的东西是国家的东西,如果霍去病拿来赏赐给士兵,士兵将会记住霍去病的恩情,而不是感念汉武帝的恩泽。这事传到汉武帝耳中,定然引起他的猜忌,恐怕会认为霍去病有不臣之心。

因此,霍去病宁愿让汉武帝赏赐的肉和米坏掉,也不能分给部下。想要获得皇帝的信任,就必须牺牲自己的形象,将皇帝的正面形象放在第一位。

事实证明,霍去病的做法十分明智。在霍去病二十四岁那年不幸染病离世之后,汉武帝悲痛不已,帮霍去病好生照顾他的弟弟霍光。

直到后来的“巫蛊之祸”,卫氏一门几乎被汉武帝诛杀殆尽,而霍氏一族则幸免于难,不得不说是得益于霍去病那时候善于表达忠心。

三、闪电作战,轻装简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用闪电战术横扫了整个欧洲大陆。这种战术是当时德国的“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发明的。

闪电战的基本思路就是利用自身装备的速度优势,以超出对手反应的速度对其实施闪电般的打击。二战德军的战争生命几乎就是建立在闪电战的基础之上。

其实,这种战果累累的闪电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汉朝时期,霍去病便是闪电战的鼻祖。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10)

(二战德军闪电战)

霍去病十八岁第一次踏上战场,便使用了这种战术,也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说的,霍去病率领八百轻骑远途奔袭。

当时,霍去病只让士兵带了两三天的干粮,舍弃绝大部分辎重,从而大大提升行军速度。

这样的速度确实远远超出匈奴人的意料,霍去病率领的汉军犹如闪电突然出现在匈奴军队面前,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

在剿灭第一次遇到的敌人之后,霍去病让士兵丢弃大部分缴获的辎重,只带上后面两三天的干粮和部分重要文件,然后继续向前寻找其他匈奴人的军队。

这种快如闪电的战法,让汉军在匈奴人没有任何战斗准备的时候,就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他们面前,从而轻松歼灭数倍于己的敌人。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11)

在霍去病首战成名之后,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领命攻打匈奴人。在十九岁那年再次利用闪电战术攻打匈奴,战果巨大,不仅斩杀大量匈奴官兵,还逼得河西地区的浑邪王率四万部众投降。

那场河西之战后,汉朝基本掌控了河西地区,让其西北边境再无匈奴人犯境。汉武帝从而将该地区的戍边兵士减半,让民众得到休养。

此后,霍去病紧追不舍,一路打到了今天蒙古国境内的狼居胥山,在那里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此役逼得匈奴人放弃漠南,只能苟存于漠北。

就这样,霍去病凭借着闪电战术几乎荡平了威胁汉王朝的匈奴人,大大宣扬了汉王朝的国威。

在这样的战术中,我们也会发现,霍去病的军队不能带很多的军粮和辎重,因此汉武帝送的精肉等食物不可能大量带在身边。

这样一来,这些食物没法自己带着吃,也不能分给部下,就只能放在原地,等打仗回来便臭掉了。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12)

(汉武帝雕像)

四、务食于敌,激励士气

《孙子兵法》有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意思就是,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

我们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打仗向来打的是财政和后勤,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战争基本就已经有了一半以上的胜算。

但是很多战争中,战争双方的后勤保障力量一般相差不会太大,所以为了提升己方的胜算,便可以打到敌国境内,占用敌国的粮草,这样既大大减轻己方的财政和后勤负担,还能够大大激励士兵的士气。

霍去病便是采用了这样的战略思维,他在闪电战的战前动员中,规定士兵们只带少量的干粮,士兵们必然会担心万一战争时间突然拖得比较长,自己岂不是无法果腹,只能等着饿死。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13)

(匈奴人)

为了解决士兵们的后顾之忧,霍去病便鼓励士兵去匈奴人的军营中抢夺食物,在那里食物多,随便吃,而且都是上好的牛羊肉,这对于平时吃稻米馒头,很少吃到肉的士兵们来说,诱惑力是很大的。

士兵们因此没有了担忧,士气也十分高涨,这也是霍去病所带军队战斗力如此之强的原因之一。

这些饥饿的士兵在战斗中看到匈奴人的军营,就仿佛看到美味的牛羊肉在眼前,于是拼了命上前交战厮杀,从而获得胜利填饱肚子。

这种战略思维十分高明,也给大汉王朝带来一场又一场胜利。

另外,在这样的战略思维影响下,霍去病自然不能吃汉武帝送来的精肉等食物,因为自己和士兵们要吃的是匈奴人的牛羊。

从这几个方面看来,霍去病将汉武帝赏赐的食物放着臭掉也不吃,背后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霍去病这样做,十分富有政治和军事智慧。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14)

(霍去病影视形象)

不幸的是,天妒英才,年纪轻轻便一身光环的霍去病,在二十四岁那年突然患病离世。死因至今无法确认,有可能是长期打仗,劳累过度;有可能长期处于战场恶劣环境,感染病毒;也有可能是因为吃了匈奴人的病牛羊,染上疾病。

总之,这样一颗光彩耀人的将星陨落,令汉武帝心痛,令后人惋惜。

结语:

“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这是钱穆先生对霍去病的评价。钱穆先生说,汉朝人才众多,大将中最功勋卓著的便是霍去病。

这是对霍去病极高的评价,霍去病也受得起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应时而生的军事天才,将大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推向巅峰,也是后来很多将军和军事家的楷模。

霍去病不但在军事上有着极高的造诣,而且不乏政治头脑,他不食汉武帝所赏赐的食物,也不分给部下吃,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汉武帝收到霍去病大捷消息(汉武帝赏数十车好肉)(15)

能够从大领导汉武帝角度思考问题,用智慧的方式表达忠心,让生性多疑的汉武帝放心地将汉朝精兵交给他统帅,不得不让人拍手叫绝。

霍去病已经离世两千多年,但是他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至今萦绕在于中华儿女的心头,他的英勇事迹,也会永远被我们记住。

参考资料:

1、《开疆拓土的汉代名将——卫青与霍去病》. 前进 2020年第2期

2、贾梦迪《霍去病的一生与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战争》. 文存阅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