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人们对新一年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在安徽当地传承已久的风俗,我们应该去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习俗。走太平”谓之“走百病”。被誉为中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

正月十六还有哪些说法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什么意思(1)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传说故事

  全椒“走太平”传承不绝,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分别为:东汉刘平、隋代贺若弼、明朝。

  纪念清官清风化雨

  东汉建武间,楚彭城人刘平,曾拜全椒长,为官清正,狱无系囚,百姓各安其业,人或增资就赋,或减年从役。

  根据民间传说,有年大荒,刘平将朝廷拨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项用于赈灾,余钱仅修了三里的小城,形成了全椒老城的“街包城”(一般建城均为城墙包围街道, 独全椒街道包围县衙)现象。刘平因此罢官获罪,于正月十六日押解京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小桥,焚香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

  纪念将军 保国安民

  隋唐时期南北战乱,几近失传的“走太平”又因纪念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得以传扬。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人们在追忆清官的内涵中,又增加保国安民的成份。

正月十六还有哪些说法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什么意思(2)

纪念乡亲 扶危济难  全椒“走太平”到元末明初,也和其他地方“走太平”一样,几近传绝,此时又加入了第三个历史人物,焕发了新的生机。  据康熙《全椒县志》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高。恰巧一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因总旗是湖南人,“举”“主”读音不分,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主(举)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是滁州乡亲,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于是全椒冤白。  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又增加了福佑乡亲,扶危济难的乡亲乡谊成份。  如今,正月十六走太平已经发展成全椒县独特的民俗文化。每年,周边江浙沪、上至京津塘、下至粤闽桂,皆有人专程到全椒走太平,祈大运。美、澳、意、日、韩、德等国外友人皆结队前来,每年参与活动的人数已达四十万人次。

#天南地北大拜年##祝大家元宵节快乐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