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翻开抗日战争历史卷册,作为全国正面战场的重要作战区域之一,江西坚持对日作战八年,在整个正面战场乃至全国战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抗战期间,侵华日军的炮火让南昌许多地标性建筑遭到破坏、损毁,其中既有交通、邮电要地南昌邮政大楼、南昌汽车总站,也有当时军工重地“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等建筑。它们有的经受住炮火的考验,伫立至今巍然不动;有的几被摧毁,如今涅槃重生。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7年了,但这场战争的影响并没有终止。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我们重返这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老建筑,追寻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老师大”校园的大礼堂

抗日纪念馆的文物让人泪流(追寻抗战记忆走访烽火过后)(1)

  ▲曾经,老建筑是军工重地,抵住了侵华炮火

  2006年,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的一份侵华日军南昌大屠杀罪证调查报告显示,日军侵占南昌城期间,共有64420名南昌居民被杀害,有9762人被伤害致残,有132457栋房屋被炸毁或烧毁……

  谈及南昌抗战岁月的历史, 南昌市抢救抗战史料课题组负责人、南昌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南昌市政协常委张恒立感慨颇深。多年来,他一直深入多地采访抗战时期的幸存者,重访了一批修复后重建的大型建筑。

  “在抗战中,南昌范围内被炸损的老建筑,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江西师大青山湖校区的大礼堂建筑群。当时,那里还是飞机场。”张恒立说,日军入侵南昌后,就对飞机场、火车线等重要交通要道及设施展开轰炸,当时战况非常惨烈。

  8月29日下午,记者走进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从校门步行百米,一座标有“1935”红色大字的建筑映入眼帘,一旁写有“指挥塔楼(一九三五)”字样的碑文则标注了这栋建筑的来历。从碑文可以得知,指挥塔楼是江西师大校园内一座著名建筑,也是这座学校最“老”的建筑之一。

  指挥塔楼于1935年始建,1937年春竣工,是当时“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的指挥塔兼办公大楼。作为当时南昌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指挥塔楼系5层砖混结构;其中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地上每层有房间12间。大楼房顶作平顶设计,以放置测风设备、放飞测候气球之用。彼时,塔楼原东立面南部还有一处正门,每层南立面东部各有一个圆窗,造型颇有欧式风格。

  据史料记载,建成之初,指挥塔楼曾屡遭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其中一枚重磅炸弹从塔楼平顶处洞穿楼身东北翼,并直达地下室爆炸。幸地基未损。2010年8月,这栋已经“75岁”的指挥塔楼按原貌再度修整,如今仍保有当年老建筑的风格。

  距离 指挥塔楼不远处,就是江西师大著名“大礼堂”。它也曾是“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的机身焊接厂房兼飞机库。

  “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大礼堂的原址就是飞机仓库。”当时,组装完成的飞机就在这里停放、滑行进出。张恒立介绍,据资料记载,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棚厂(大礼堂)设计时采用的是“单层钢筋混凝土空腹梁结构”;即宽阔而无需立柱支撑,以便飞机建造和进出——像这种“空腹梁”式设计既可以减少材料用量和减轻自重,又能够开阔建筑内部空间;如今仍在大跨度体育馆、厂房仓库等大型建筑中广泛采用,在当时堪称先进。

  与“指挥塔楼”“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棚厂”一同建造的,还有飞机修理厂(即师大老美术楼)。1935年建造飞机修理厂时采用的是“单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类似这种设计在当时既可以缩短建筑工期,又可以保证建筑的美观、耐用,兼顾较好的抗震、减震效果。

  1950年原南昌大学迁入后,原飞机修理厂渐作改造利用。一楼曾辟为学生食堂,二、三楼为学生宿舍;后又专作美术系教室,故曾长期被称为“老美术楼”或“老美楼”。2010年10月,江西师大为飞机修理厂恢复原色,以此与指挥塔楼、飞机棚厂等保持一致风格。

  如今,老建筑“华丽转身”,伫立校园重焕光芒

  谈及这三座同一时期建造的老建筑,江西师大学子最有感触。

  史料记载,1950年原南昌大学迁入老飞机场(即今青山湖校区一带)后,本是飞机仓库的大礼堂改建为礼堂,即成为师生开会和举行文艺活动的重要场所;直至2010年前后修复前,都一直是师大师生们频繁出入的地方。

  1996级江西师大学子罗海涛表示,对三座老建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大礼堂。他回忆说:“念大学那会儿,记得这里应该算是当时校园里面积最大的会场。学校开大会、舞会和举办各种文艺活动都在大礼堂里;而且大礼堂前面的小广场也是日常体育活动的重要地点,印象非常较深刻。”

  “很久没去母校了,哪天抽空去看看。不知道现在的大礼堂还会不会举办大型活动。”罗海涛感慨地说,承载许多人青春记忆的这座“大礼堂”老建筑无疑是许多“师大人”的共同回忆。

  如今的大礼堂在修复后,不单单是举办文艺活动的场所;其中建筑一楼已经成为了青山湖校区的综合服务大厅。走进大厅,仍能感觉到这座历史建筑的恢宏磅礴,只不过重新装饰的大楼内饰已经变成了现代办公的风格,看不出一丝岁月痕迹。现场一位女工作人员介绍,二楼在校区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才会启用,日常办公不对外开放。

  与大礼堂一样,如今“指挥塔楼”老建筑也不再作教学用地,已经挂牌为“江西师范大学师范教育博物馆”;而“老美术楼”也变身为江西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及离退休工作处等部门。

  “沿着建筑群走一圈,有时会想起在师大工作的往事,有时又会沉浸在那段历史的回味中。” 8月29日下午,在江西师大青蓝湖畔散步的师大退休教师周老先生,向记者谈及老建筑时笑着说,虽然自己不曾经历那个时代的风雨,但置身于历史建筑中,总会不自觉地从中追寻记忆,感慨时光流逝,历史变迁。

  时代风云中屹立的邮政大楼

抗日纪念馆的文物让人泪流(追寻抗战记忆走访烽火过后)(2)

抗日纪念馆的文物让人泪流(追寻抗战记忆走访烽火过后)(3)

▲它在侵华日军的炮火中幸存下来

  “邮政大楼是在时代风云中屹立不倒的一栋老建筑。称之为‘南昌地标’,当之无愧。”张恒立这样评价。

  坐落在南昌市民德路的邮政大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它如今“藏”在南昌老城区的街巷中,显得有些老旧;与附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也显得并不算太出众。可作为当时的地标性建筑,邮政大楼同样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洗礼,承载了几代南昌人的记忆。

  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市分公司的档案室内,一本档案资料记录了南昌邮政大楼的“简历”:它生于1935年,曾用名“交通大厦”。其之所以取名“交通”,是因为在当时邮政局隶属于交通系统,故此命名。

  在上世纪,邮政系统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最初的“交通大厦”,还是如今人们惯称的“邮政大楼”,这座建筑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都可谓是举足轻重。

  张恒立介绍道,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昌交通大厦与江西大旅社(今八一起义纪念馆)、省立图书馆(现为江西画院)并称为南昌三大标志性建筑。

  “交通大厦的设计风格在当年非常漂亮;其建筑规模之大在当时也比较罕见。”张恒立说,1936年建成后,这座两层楼高的“高级建筑”三分之二用于办理邮政业务,三分之一用于办理电信业务,促进南昌邮政通信业的发展走向辉煌。一时间,是许多人用于商业往来、联系亲友的主要渠道。

  好景不长,1937年至1939年间,侵华日军对南昌多次开展轰炸,这栋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交通大厦自然未能幸免。据史料记载,有目击者称,当时该大楼楼顶上有一层斜拉式的玻璃雨棚,用于平时遮雨挡阳;侵华日军飞机轰炸时,投下的一颗正好掷在玻璃雨棚上方——因此,虽然交通大厦楼顶雨棚被完全损毁,可它也因此为炸弹和楼身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事后经过检查,“南昌交通大厦”没有受损。经此一“战”,这座老建筑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

抗日纪念馆的文物让人泪流(追寻抗战记忆走访烽火过后)(4)

  ▲它曾是“老南昌”与远方亲人沟通桥梁

  公开资料显示,随着时代变迁,这座大楼的用途不断变更。1951年,南昌交通大厦由江西省邮电管理局和南昌市邮电管理局共同使用;1958年,省邮电管理局迁移新址,由南昌市邮电局单独使用;1969年12月,邮电分设,大厦为南昌市邮政局办公与生产用房,遂定名为“邮政大楼”。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邮政系统工作的。作为一名老邮政人,在这座服务了几代南昌人的建筑里办公,感觉很难得。”邮政老职工陈女士说,当年她参加工作时就听说了邮政大楼悠久的历史。而就在她进入单位的前几年,邮政大楼刚刚进行了它唯一的一次“大手术”——邮政局在原有楼层上加盖了一层建筑,令这栋二层高的大楼增高为三层建筑。

  陈女士回忆中的这次“增高”,在邮政公司的档案资料中也有记载。1984年,邮政大楼为拓展办公场所用地实施加层施工,成为三层楼建筑。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邮政大楼除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次改造外,并没有进行其他结构性改造,期间仅对外墙、内饰进行翻新修复。2006年,南昌邮政大楼被评为南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8月31日上午,68岁的南昌市民姚先生带着一封信件来到邮政大楼门口的邮筒投递。姚先生说,用这样的书信联络方式与亲友沟通,是出于自己多年来的邮政情怀。姚先生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老南昌”,他对于邮政大楼的记忆非常深刻——多年前,在快递行业还没有快速发展的时代,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专门来邮政大楼给远在他乡的弟弟寄送家乡特产;还有几次专门来这里“拍电报”以联络亲友。姚先生说,每次来到这里,不免激发了心中的一份相思之情。

  如今,邮政大楼的大部分区域成为了东湖区民德路邮政支局的办公区,另一部分则已经改造为中国邮储银行南昌市分行东湖区支行。

  历经周折的南昌汽车站

  “南昌汽车总站”被侵华日军炸毁

  史料记载,1928年南昌市第一条公路——赣粤公路正式通车后,同年12月11日便设立了南昌车场和南昌汽车总站;1930年,在牛行火车站附近设立了南昌第二个车场及客运站,同时扩充了南昌总站运营线路。

  令人惋惜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昌大批建筑都因遭到侵华日军的炮火而被毁坏。这座位于广场南路的南昌汽车总站也遭受了多次轰炸袭击,被基本损毁。

  “除了残暴的杀戮,日军在烧毁、轰炸南昌城大量建筑的同时,还牺牲了很多平民的无辜生命。”张恒立语气凝重地说道。他说,自己曾在一位外国记者的采访报道中读到这样一幕:日军轰炸南昌时,一位妇女抱着孩子正在南昌汽车总站等车;一枚炸弹恰巧在她身旁不远处爆炸,妇女不幸丧命,而她怀中的孩子无助地哭泣……“这一幕是何其悲痛,又何其残忍!”张恒立说。

  张恒立介绍,南昌汽车总站曾被日军轰炸,原址正是现在广场南路大润发超市的位置。这座标志性汽车站见证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也勾画出江西公路客运事业的发展轨迹。

抗日纪念馆的文物让人泪流(追寻抗战记忆走访烽火过后)(5)

▲南昌汽车站承载几代人的回家路

  1946年,当时公路局把将原来南昌汽车总站改迁至现在的江西长运停车场(今南昌市八一大道与永叔路交汇口),更名为江西省公路局汽车总站;同时又在阳明路和党家路交汇口位置(靠近青山路口公交站)新设南昌市汽车站;1956年,新建设的南昌汽车站站房投入使用(位于现万寿宫地铁站3号出入口)。

  1974年南昌市政府再度规划汽车站选址,打算把抗战以后老汽车站场址重新作为南昌长途汽车站选址。1975年5月,工程正式开工;1980年2月13日,这座新的长途汽车站落成并开始营业,从此走上了南昌长途汽车站的“巅峰之路”。

  车站的辉煌发展的同时,“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南昌公司”也更名为江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3年4月3日,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以定向募集的方式设立;2002年7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第一家以道路客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2011年夏天,曾经辉煌一时的南昌长途汽车总站进行班线分流后,客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虽然在2016年,南昌长途汽车总站择址在南昌火车站旁新建,可谓占据地理位置优势,却再也无法重现往昔繁华景象。据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最新的发展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南昌长途汽车总站的地理优势,将其打造为南昌旅游集散中心。

  时代的车轮滚滚朝前,公路客运的发展起起落落。近十年来,南昌汽车站在低迷的市场中寻求转型发展之路。历史不会忘记,在侵华日军炮火中涅槃重生的南昌汽车站在几代人的建设努力下,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家路和奋斗路。

  【记者手记】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从未忘却。

  铭记历史,砥砺奋进,聆听一段历史故事,在内心深埋下敬畏和感恩。身处繁华盛世的我们,常常会说,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那么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我们不妨也去找寻一份仪式感,去历史遗迹走走看看,感受岁月在墙上剥落的痕迹;去翻阅一本历史书籍,重温那些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我们每个人,追寻记忆,是为了感悟和平的珍贵,凝聚开创未来的力量。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金路遥

  值班编委:黄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