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60年的时间,让你从无到有,靠着自己的双手会创造出什么?

2017年,邓耀做了大半辈子的鞋子,宣布把亲手做出来的鞋业品牌百丽私有化。

在这次私有化大潮中,创始人邓耀没有参与,他和CEO盛百椒套现超百亿离场,也就是说,曾经的中国鞋王百丽,要易主了,接手者则是被称之为“中国巴菲特”的张磊。

在百丽最为辉煌的时刻,市值达到了1500亿,门店超过10000家,盛百椒更是喊出“凡是女性走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

百丽鞋为什么销量下滑(鞋王百丽的沉浮史)(1)

在一次又一次的开店潮中,从一天开两三家门店,经历了电商冲击,净利润大幅度下滑,开始了关店潮,一天关两三家门店。

对于百丽来说,在鞋业发展的30年黄金时代里,做对了什么?而创始人邓耀,又为何有魄力卖出亲手创造的品牌?易主之后,百丽经历了怎么样的浴火重生?

一、

以百丽在2007年上市作为分水岭的话,用一个字来总结百丽“前半生”的征途,那就是一个“顺”字。

这个“顺”字包含着创始人邓耀20多年的心血,他从制鞋学徒做起,有着扎实的技术和对行业的了解,没有背景的他靠着自己打工攒下的钱,开了一个小小的制造工厂,靠流水化生产鞋子。

百丽鞋为什么销量下滑(鞋王百丽的沉浮史)(2)

这段期间,百丽这个品牌还未创立,直到1978年,百丽在香港成立。有了邓耀先前打下的基础,百丽品牌很快在香江刮起了一阵旋风,名下的经销商也从中赚到不少钱。

经销商也给邓耀出了不少难题,百丽有专卖店,但不是邓耀亲自经营的,经营者贪图小利进其他品牌的鞋子,直接削减了百丽的销量和利润。

邓耀得知这一情况,靠一个“理”字服人,上门陈情利害,对方不听,就买下其他品牌的所有鞋子,再带货上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令对方信服。

邓耀是香港人,他从香港发家,但却在1998年结束了在香港的业务,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带着百丽在深圳、广州闯下了一点名气。

早在百丽成立不久后,邓耀就把香港流行、时尚的鞋子设计,交给内地的鞋厂,等他们生产出来后,再购回香港出售,这一办法给百丽有了很大的利润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邓耀是当时唯一一个跟广州、深圳工厂做鞋业生意的香港人,这层关系给百丽提供了不少的市场份额。

所以,当邓耀在深圳建厂,打造经销网络时,地方都给了很大的支持,加上百丽有这个品牌、技术优势,很快就占据了30%的经销份额。

与此同时,因为百丽的设计时尚前卫,会有很多跟风者,邓耀受尽其烦,他在广州开了直营店打断这一源头。

百丽鞋为什么销量下滑(鞋王百丽的沉浮史)(3)

这番顺风顺水令邓耀在短时间内就有了600多家专卖店,而且这边的生意极好,邓耀就结束了在港的业务,全力发展新的版图。

当百丽的每年利润在稳步增长之时,邓耀又开发了百丽旗下的不少子品牌,打入香港、澳门等地,当初成立的那些品牌,在不少之后都成为了闻名一时的高端品牌。

那些年能够做到百丽总代理的人,最后也从卖鞋走向制鞋,创造了一些国民品牌,比如星期六。百丽能够把实力做到这一步,真无愧“中国鞋王”的称号。

二、

2007年,百丽在香港上市,手握大把现金,开始了并购之旅。其中,百丽对森达的这桩收购案最令人吃惊,因为两个品牌都是十大品牌,这番收购,可谓是强强联手。

而百丽在这之后也掀起了一轮开店潮,平均一天要开两三家门店,在各地购物街上,随处可见“百丽”。

那时,电商刚刚兴起,有不少人尝试做鞋业电商,但大多都失败,而百丽这边的势头正劲,每年的利润都有20%的增长,对电商这一块也就无暇顾及。

2013年算是“鞋业大事件”的大年。这一年,原创女鞋品牌sheme首次亮相国际时装周,这预告中国鞋业迈向国际化的开场,同时国际鞋业大会首次在亚洲召开,举办地是在广州。

在这样的好消息面前,有些上市鞋企却开心不起来,他们正面临着史上最重危机:关店风潮、无效营销、成本剧增、库存压力,业绩上增达到了天花板。

百丽鞋为什么销量下滑(鞋王百丽的沉浮史)(4)

百丽的情形也不容乐观,在2012年的净利润增长只达到了2%,即使如此,百丽还是仍然在乐此不疲地开疆拓土,门店突破10000万,市值达到了1500亿,坐稳了“女鞋第一股”的位置。

恰如彼时彼刻,电商快速崛起,几次大型的网购购物节,正式宣告了消费市场进入电商时代,所有的制造商都面临着一次重大转型,但对于传统鞋企而言,想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却不得不担心触碰到经销商的利润。

在电商还未兴起之前,一个产品到消费者的手中,大抵是这样的模式:工厂出货、代理商收货、分批到各地的经销商手中,再次分批到零售商手中。这样的层层环节,其中的层层利润,触及到的人群很大。

若是百丽直接在网上出售,那些经销商可不干,相当于本来属于他们的利润,直接被网销店拿走了。更换销售模式,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在2015年,百丽首次出现了上市以来的净利润下降,降幅达到了38%,到了第二年,净利润仍是直线下降18%。

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让业绩再增长,之前的开店潮戛然而止,随之迎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关店潮。

所以,真的是电商冲击了百丽吗?其实不然,百丽的口碑有目共睹,产品质量这一块是过关的,而真正冲击了百丽的,是那经久不变的分销模式。

在那波电商潮中,有不少鞋企都受到冲击,森马在危难之际,更是力挽狂澜,明知会得罪经销商,却不得不喊出“不换模式公司就倒”的口号,从而取得经销商的同意,逆势重生。

三、

当百丽的业绩下滑,股价也应声而跌,从1500亿市值跌到了531亿,但这并未能撼动百丽的江湖地位。

到了2017年,在业绩下跌的第三年,百丽发出了一则公告,宣布将百丽私有化,也就是退市。

退市不意味着破产,可能是为了蓄力待发。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这次回购潮中,创始人邓耀并不参与,他将要离开百丽,把这个品牌让给第一大股东。

为什么要怎么做?

对于邓耀而言,他做了60多年的鞋子,也曾将百丽带上一个高度,但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83岁的他,有了“功成身退”的底气。

并且,若不经历一次重组,百丽的重资产也会将其拖垮。百丽有工厂、有直营店,名下的员工数万计,经不起如此年年亏损。

而森马为何能转型成功?森马是轻品牌模式,只保留了设计和研发核心竞争力,把生产的部分转给代工,森马掉头自然就简单多了。

2017年,百丽开启了港交所史上最大的回购潮,就算是马云的阿里,王健林的万达,也没有达到这样的阵势。

百丽鞋为什么销量下滑(鞋王百丽的沉浮史)(5)

在这次私有化的过程中,获得了鼎晖资本的王功权和高瓴资本的张磊,邓耀套现百亿离场,张磊则拿下百丽57%的股权,成为了大股东。

百丽在张磊的手中,实行了一次“大换血”,线上线下升级改造,而百丽也实现了二次上市,只不过这回是以“滔搏”的名义,并非百丽。

百丽,一个在鞋业江湖中浮沉了30多年的品牌,曾在邓耀的手中发光发热,但是消费习惯的大改变面前,之前的优势反而成为了“累赘”,船大难掉头,但通过重组,迎来新生,也不算失为一桩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