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以“小农经济”的耕种方式,养活了我国近14亿人口,然而由于种地利润太低,如今农村50后和60后这批种地主力,已经很难再找到愿意接班的年轻人,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不得不转型的时期。

然而,继之前国家决定上调电价,以恢复电力商品属性后不久,灌溉用水提价政策也已经敲定。而在电价涨,水价也涨的情况下,“漫天灌溉”这种灌溉方式,将被迫终结。

调整电价水价的目的(电价涨水价也涨)(1)

其实,综合考虑现在的地下水存量以及农田灌溉的方便程度,推行“节水型”农业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灌溉水价的上涨,更多的是针对种粮大户以及涉农公司,毕竟大多数农民是用河水或集体出资打的水井来灌溉。不过对于农民而言,最大的影响则体现在灌溉方式的升级上。

调整电价水价的目的(电价涨水价也涨)(2)

以提高水价为切入点,开展“节水型”农业到底有没有必要?

我国地下水位的下降问题,实际上早在2002年就已经被暴露出来,尤以华北地区的水位下降幅度最为突出,这也是我国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考虑到现实情况,通过地下水“漫天覆盖”,仍然是很多产粮大省的主要灌溉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住现有的粮食产量,对于地下水的大量抽取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如今年轻人不愿意接手种地,农村种地主力也正式步入老年,在这个重要的农业转折点,如何尽快提高灌溉用水的方便程度,对于农业的转型至关重要。因为“漫天灌溉”这种灌溉方式,体现的不仅仅是水资源的浪费,更需要劳动力的支撑。毕竟,保水性较强的土壤还好,如果土壤的保水性较差且土质过于疏松,则需要更多的体力付出和更多的地下水。

综合以上来看,以上这两个因素的存在,都证明目前以提高水价为切入点,尽快发展“节水型”农业很有必要且迫在眉睫。如果能对现在的基本农田,大面积推行滴灌或喷灌等灌溉方式改造,不仅能够解决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同时也能大幅度降低农民灌溉时的体力支出。此外,对于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主体而言,也能减少自己的人工成本,进而推动整个农业转型。

调整电价水价的目的(电价涨水价也涨)(3)

为了解决以上农田灌溉问题,近期国家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坚持工程建设与机制建立并重,将有效灌溉面积范围内的新增大中型灌排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作为改革实施重点。这一措施释放出一个信号,即国家将开展新一轮的农田灌溉升级,用喷灌、滴灌等新型的灌溉方式,来逐步取代现在的“漫天灌溉”。这一措施对于水源缺乏、灌溉设施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最为有利。毕竟有了水,一切都好说。

第二,进一步完善奖补机制设计,缺水地区要优先采取“一提一补”政策,对节水的部分以资金奖励、水权回购、节水设施购置奖补等多种形式给予奖励。这一措施表明国家已经考虑到了农民的经济负担问题。在喷灌或滴灌等灌溉方式本就节水的情况下,再给予农民补贴,实际上农民的灌溉成本反而会下降。而且,节水设施购置补贴的推出,也有利于灌溉设施的升级。

调整电价水价的目的(电价涨水价也涨)(4)

面对以上灌溉用水政策的推出,农民最需要了解的就是节水灌溉设施补助的申请流程。农民需要向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填写补贴申请并提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或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土地承包合同复印件及原件(验证无误,原件退回)、节水灌溉设施安装前中后照片共10张、材料购买合同或发票等资料,之后等待补贴下发即可。

调整电价水价的目的(电价涨水价也涨)(5)

,